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粒纽扣,因其靠近心脏位置,被多情善感的女孩从男孩身上摘下,挂在脖颈间,以示心心相印,这样,它便成了青年男女传情示爱的美好信物。拥有了第二粒纽扣,就意味着拥有了对方整个的心灵,这真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占领!  相似文献   

2.
"意脉"的内涵是在"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在对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它更加能体现出文本中情感的变化,而不是"意象"与"意境"相对静止的概念。利用"意脉"来解读诗歌文本,更具有实操性。这里着重限定"意脉"的内涵并以之运用于古诗词鉴赏。  相似文献   

3.
要读懂诗歌作品,需了解其思路,即要把握诗歌的意脉,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一清二楚。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而言,诗人在创作时一般要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规律。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在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蔚然成风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多采用那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难以引领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之美,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让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使学生的文学底蕴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加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类型。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  相似文献   

7.
“梦”,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但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见梦又是人们思想情感的曲折反映。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去感受一下情怀各异的梦吧。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日记》2014,(2):30-30
正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我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古诗词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具有深远的内涵与独特的韵味。由于古诗词字数与格式的限制,通常具有言微意丰的特点,作者常常会巧妙地设计一些“弦外之音”,教师要充分抓住填补古诗词空白的切口,引导学生真切地读通、读好、读懂、读透古诗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1.
自从高考设置诗歌鉴赏题以来,“炼字”就成为古诗词鉴赏命题中的一个常见题型,几乎每年都会在试题中出现。  相似文献   

12.
要准确地完成诗歌鉴赏题,就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像读文章要理解文意一样。当然,读懂一首诗,还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步骤,考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做题就会顺畅许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在借助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时,在同样的叙事模式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蕴,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呈现出"真假"之分。这其中有伤时怀人的"真"思妇,寄托个人得失的"假"思妇;表现孤傲超俗之情的"真"渔夫,垂钓功名的"假"渔夫;保家立业的"真"征夫,厌战思乡的"假"征夫……对此,需要察其史、明其实、析其理,方能把握其真实思想。  相似文献   

14.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一共有8首古诗词,分别是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宋词三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个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几首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除了内容方面,在写法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有几首诗词作者为了表达情感,集中笔墨,反复诉说、渲染,使所表达的情感一层累加一层,一层深入一层,这种叠加情感的艺术手法体现了非常高的创作水准,形成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其中,以《登高》《琵琶行》和《声声慢》三首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张晓红 《甘肃教育》2020,(18):78-79
<正>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是语文教学中无法替代的重要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诗经》是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最早的诗集,用孔子的一句话来归纳就是"思无邪"[1],也就是说作者进行创作时以诚相待,将自己最真实的性情感受融入诗中,思想感情纯纯粹粹,而非无病呻吟。所以说,经典的优秀的古诗词,本质上是作者浓郁情感的外化,而绝非简单的文字排列组合,掌握诗词的真实情感,才是读懂诗词的关键。古诗词的情感理解,对于初中生学古诗词有着莫大意义,它能够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致,提升学生关于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格其物、致其知,使意诚而心正。  相似文献   

16.
周丽霞 《语文天地》2014,(12):11-12
诗歌是诗人借助诗歌形象即意象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文学作品。形象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载体,因此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就可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形象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以下笔者主要就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杜兴国 《学语文》2020,(6):80-81
中小学古诗词阅读与教学,更注重"读的早""读的多",而在"读的深"这方面做的还不够。高中生学习并欣赏古诗词,不仅要在诵读中感知其言语节奏,在整体感悟中理解"言象意"的统一,更要在深度的比较辨析中接受不同的审美范式,培养他们纯正的审美趣味,提升其审美品质。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提升综合素养。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创新和多样化设计,引领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红 《教书育人》2011,(4):50-51
中国古代诗词言简意丰,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诗词鉴赏早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分值比重也有扩大的趋势,但对高中生来说诗词鉴赏却是一个难点。学会诵读诗词,读懂诗词文本1.整体感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通过诵读破解文句、疏通字面障碍,把握重要词语,确认描写对象,明白诗词写了什么,从整体上来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20.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感悟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再者,中国的古典诗词含蓄凝练,意蕴丰富,更能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所以,带着学生走入诗词文本,展开对话,实践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相见欢》为例,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