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阅勘 《神州学人》2001,(7):13-1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礼炮声震撼了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心。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奔走相告,渴望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也把争取海外留学生回国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了争取留学生回国的工作。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向海外各分会发出号召说:“新中国诞生后各种建设已逐步展开,各方面都迫切地需要人才,诸学友有专长,思想进步,政府方面亟盼能火速回国,参加工作。”祖国的召唤,牵动了海外游子的心。第一个回国的是彭桓武教授,当他从爱尔兰启程时,他这样叙述他的归来“回…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维系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建国初期,归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对国家的热爱与效忠行为,在社会其他群体中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该群体的国家认同程度对于新中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2016,(4):2
《留学生》杂志是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半月刊)。杂志创刊于1920年,当时名为《欧美同学会丛刊》。1987年,邓小平为本刊题写刊名《欧美同学会会刊》。2002年,因市场需求,杂志更名为《留学生》。2013年,《留学生》杂志由月刊扩展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主要服务于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杂志以高端的视野,独特  相似文献   

4.
徐健 《教育与职业》1999,(10):56-57
在我国职教发展史上,首创农业中学的是江苏,是江苏的海安。海安农业中学的发展史就是建国初期中国农村职教的一面镜子。1958年3月8日,在江苏苏中平原的海安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全国第一所农业中学──海安双楼农业中学诞生了。当时的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欧阳惠林参加了成立大会,省委书记陈光、副省长管文蔚分别给学校写信祝贺,指出这是一所“新型的学校”,是“伟大的创举”,是‘农业中学的第一面红旗”。事实上,这所新型学校初创时的规模非常小,办学条件也很简陋,学校一处设在奶奶山庙里,一处在刘家圩子;有教师5人,其中专职教师只…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党对私营经济实行了利用多于限制的政策,并成功付诸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做好今天的私营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6.
马建明 《留学生》2009,(10):1-1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30年间中国共输出留学生13915万人,迄今回国39万人.目前仍有约100万留学生在海外。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外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态度不一,但大量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则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在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阻挠下,海外知识分子顶住重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显示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结。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构成了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爱国情结的基本元素。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报效祖国的举动和爱国情结,对于现实中国极具弘扬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先后进行过三次武力解放台湾的尝试。但是,由于受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三次武力解放台湾的尝试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鉴于台湾形势的变化,在不排除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同治十年(1872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派出首批留学生。根据《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的规定,十五年后这些人学成归国,可以给予顶戴和官职。为了鼓励游学及吸引归国任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由督抚学政及外务部对归国留学生进行考试,按照成绩给予进士、举人等各种出身。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河北省遭受严重水灾,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救灾方针,领导灾区人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救灾,对灾民进行必要的赈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11.
留日教育是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日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此为对象,考察和分析民国留日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及其成因,并试图分析民国政府在留日学生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学科体制化的过程中,美学学科的设立凝聚着留学生的独特贡献。从个人的译介活动到专业性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美学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日学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末民初(1896—1918年间)留日学生通过主办刊物、翻译文章和著作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初步导入的特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出了首批留学生,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向海外派出留学生。这一举动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之先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原计划15年的留学期在刚进行到第10个年头时,却被清政府突然终止了,留美学生被全部召回。本文拟从清政府当时内政外交各方面入手,对此事件做初步分析与探究,以期能从这一事件中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随着新教育制度的逐步确立,江西的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于民初政局不稳,中央及地方政权更迭频繁,以及经济等原因,江西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变动大,投入资金少,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差,学校类别单一,以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为主,综合性专业设置少等问题,对民国时期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民国初年江西的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而民初江西各高校教学管理较规范,并注重对师资的投资,师资力量较强等特点,对民国时期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值得我们今天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教育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新格局,这种趋向适于建构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合理的专业门类,并有助于提升整个教育水准,亦适应了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此特征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最为显著的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经济窘迫,一批私立学校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异军突起,教学质量甚至超过公立学校,成为世人称道的名校,它们在办学思想、教育宗旨、专业课程设置、校风建设、学校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私立学校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效马 《教学与研究》2004,12(12):57-62
民国时期新旧递嬗、方生方死的持续过渡型社会形态,铸就了此期风俗文化现代转型鲜明的二重性特征:在中西新旧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上,新旧纷陈的杂糅性、过渡性与中西会通、迎新纳异的兼容性、开放性并存;在移风易俗的力度、广度上,较前而言的深入性、广泛性与此期仍甚显著的迟滞性、不平衡性并存;在风俗变迁的社会效应上,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步性与尚奢、崇洋之风日益滋长的负面性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