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他是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在东京掀起一股旋风。他的4幅作品全部被人收藏,总价值达1400万日元。20年过去了,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人脱颖而出,他却销声匿迹了。是谁断送了这位天才的前程?原来,这位天才临摹王羲之的字帖成瘾,经过20年的苦练,他把王羲之的字临摹得炉火纯青,他的字与王羲之的字相比较,几乎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可  相似文献   

2.
悟室评书法     
正左甫杰书友的行书作品,笔画扎实,结体遒美,深得王羲之行书法理。此作在创作和书写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书学者。现给作者提两点建议:1、重复的字尽量不要雷同,如"也""有""之""可"等字,应尽量变换写法。可参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变化。2、在王羲之行书上多下工夫,汲取精华,把字写活、写流畅,也可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磨炼中进步。  相似文献   

3.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行穰帖》为唐代的双钩填墨本,东晋王羲之草书作品。硬黄纸本,纵24.4厘米,横8.9厘米,2行,15字。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观典赏析】《行穰帖》为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突破以单字造型单位的旧法,有以两字为一个造型单位,形成"字群结构",突出笔势放逸生奇的品  相似文献   

4.
《姨母帖》     
<正>【作品概况】《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书,行楷,存世唐代摩本墨迹。硬黄纸本,纵26.3厘米,6行,42字。内容是王羲之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的一封信。帖中姨母很可能是其书法老师卫夫人。此帖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正>【导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是唐代书法家李北海(李邕)的名碑。他的碑有两块:一块是陕西蒲城桥陵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另一块是岳麓山的《岳麓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是他的代表作,线条比较细劲,是行书作品。李北海是唐代著名的行书书法家,他的作品非常有特点,他没有机会接触到王羲之的墨迹,是通过王羲之的《集字  相似文献   

6.
兰亭     
一刘羲之是一个初二的学生。"刘羲之"这个名字是他爷爷给他起的,爷爷是希望他像王羲之那样成为一个大有名气的书法家。刘羲之可没有辜负爷爷对他的希望。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去书法补习班练一个小时的字。刘羲之最崇拜的书法家就是与他名字仅差一个字的王羲之,什么《黄庭经》《十七帖》,他都练得滚瓜烂熟。对了,还有《兰亭序》,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了,他最喜欢听的歌就是周杰伦的《兰亭序》……  相似文献   

7.
一字千金     
书法圣人王羲之身患重病,气息奄奄。他觉得自己劳碌一生,却没有给儿女留一点财产。于是他强打精神,写了一幅字画,然后嘱咐儿子说:“把我写的这幅画卷好,拿到丞相府门前叫卖,外面只许露出王羲之三个字。记住,非千金不卖。”王羲之死后,儿子王献之便遵照父亲的遗嘱,拿着字画到丞相府前叫卖。这天,李丞相去早朝,在府前,见到王献之拿着一卷字画正在叫卖。字画只露出一个头,上写王羲之三个字。李丞相走近前一看,果然是王羲之的亲笔,很是欢喜,拿起字画刚要打开仔细看看,王献之一把夺下字画说:“家父临终有遗言,这是墨宝,要先买后看。”李丞相无奈,…  相似文献   

8.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百二十七页在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东晋的王羲之吸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立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还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象浮云那样在天空飘荡,象受惊的龙那样矫键地舞动。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很贴切。其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不是赞美王羲之的字。因为: 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语出自《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出处就可以看出,它是作者用来赞美王羲之的笔势,而不是用来赞美他的字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势和字是有根本区别的。“笔势”一词中的“笔”是指用笔;“势”  相似文献   

9.
魏晋文人崇尚山水自然审美,留下了许多吟咏山水自然的佳作。王羲之的传世作品《兰亭集序》,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双重烙印,通过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考察和分析,挖掘其中体现的山水情怀和名士精神,揭示其自然审美观,并探讨了这种自然审美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见到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唐拓十七帖》,由于我对“唐拓”二字感到希奇,又有所怀疑,因而对这部帖进行了初步探讨。《十七帖》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传世作品之一,在唐代已享有盛名。据唐张彦远《书法要录》中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字,不惜重金购求和用尽办法搜集,得到草书二千纸,命褚遂良等按照书迹和内容分类编排,大都一丈二尺订为一卷,共装八十卷。这一卷因卷首有“十七”二字,所以叫做《十七帖》,是贞观年间皇家珍  相似文献   

11.
入木三分     
我国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王羲之练字很刻苦。他家屋后有个池塘, 由于他常常去洗毛笔和砚台,时间一久,碧清的池水被染得黑黑的。无论休息还是走路,王羲之心里总是想着字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  相似文献   

12.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时候练字十分刻苦。可每当他高高兴兴地把自己写的字交给老师卫夫人时,老师总是摇摇头说:你的字写得太死!王羲之为此十分苦恼,但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类型字的写法。2.发展目标:掌握字的结构特点,做到结构匀称、合理。提高观察、审美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写字兴趣。引导学生从写字中感悟“坚持不懈”的道理。一、欣赏作品,激发写字兴趣师: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运笔流畅,笔法精湛,字体俊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广为流传。(边说边展示王羲之的《黄庭经》、《兰亭序》等书法作品)二、扎扎实实,训练基本笔画师:汉字是由一些基本笔画组成的,练好基本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谁能说说汉字有哪…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是晋代享有盛名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笔势雄健、潇洒,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声誉。唐朝张怀璀的《书断·王羲之》里曾记载,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人雕刻,刻字师傅以高超的手艺用力削  相似文献   

15.
唐朝李绰在他的《尚书故实》一书中记载:《千字文》是南北朝时周兴嗣编次的,但却有王羲之的写本。王羲之生活在周兴嗣前的晋朝,那时《千字文》尚未问世,怎么会有王羲之的书写本呢?原来梁武帝为了教诸王写字,命令殷铁石到王羲之的遗迹巾去选榻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来,一张纸搨一个字。搨好后散乱而没有次序。于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凡走向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强的韧性、持续的耐力和专注的精神。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房练字,到了吃饭时间,王夫人送来他最爱吃的蒸馍和蒜泥,并催促他趁热快点吃,王羲之答应了一声,头也没抬,继续练字。过了一会,王夫人又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正一边写字,一边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蒸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王夫人见此情景,忍不住哈哈大笑。直到此时,王羲之仍沉迷在他的字里,并没有发觉自己把墨汁当成蒜泥了,听到夫人的笑声,还直夸她今天调制的蒜泥特别好吃。正因为如此专注,王羲之才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被誉为"书圣"。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习》2006,(3):27-27
行书作品流行中国,古往今来,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名的,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各种书体都有很高成就,夙有“书圣”的盛誉。特别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更是世代受到推崇。王羲之51岁的那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旧历三月初三日,他和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举行集会,却邪除灾,宴饮赋诗,酒杯沿溪水漂到谁的面前,如果诗未作成,就要罚酒,热闹非常。当时一共作出了  相似文献   

18.
<正>【作品概况】《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刻有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镌刻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相似文献   

19.
(二)王羲之行书刻本王羲之的行书,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其后唐代诸帝亦都好王字,于是集字刻石之风盘极一时。著名的有唐咸亨三年刻的《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开元九年刻  相似文献   

20.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诉说回想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得名。纸本,行书,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乾隆三希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曾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