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文人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既立足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也立足于道家“道法自然”和禅宗“唯心任运”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崇尚自然的理论主张,即把“天”解释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延伸到理学和禅学领域,理论精髓对宋代文人的自然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提起“绿色”,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消费”、“绿色奥运”等名词。的确,“绿色”一词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色,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人的价值需求和精神理念的内涵。诸多事物都能以“绿色”冠名,为何语文不能呢?果不其然,其中清华附中名师赵谦祥先生在《用“绿色语文”救治“文字恐惧症”》一文中明确主张实行“绿色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4.
“人”在“天”“地”之间,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人”是不是可以决定天上与人间所有的事情?“人定胜天”,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现实,抑或是一种无知?古代中国有“天”“地”“人”统一的思想,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  相似文献   

5.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6.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不仅主张要“明于天人之分”,“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认为天人又是合一的,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性伪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分论,“礼法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运用。他由“天人之分”起始,最终走向“天人合一”,坚持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7.
张华 《教师》2013,(4):33-33
何谓“沟通”?“沟通”从字面上理解,“沟”即是水沟、沟渠,“通”就是疏通、通达,合起来就是把沟渠疏通,其目的是让水流畅通,使水能灌溉原野或汇人大海;把它寓于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之中,是老师和家长就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交流.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呢?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弘扬的是“人文精神”。那么,作为万科之母的语文在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呢?本文拟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两方面来浅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12.
“原罪”说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人性理论,“性善论”是儒家人性理论的主流学说。以人性论为基点,基督教揭示了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在于效法上帝,儒家则指向“内圣外王”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二个思想体系表面看似差异巨大,实则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二者都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为前提,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都以道德修养作为生命把握的落点,把效法天(神)作为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进路,最后把生命的目标上升到天人合一,以成就天(上帝)、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的共同取向,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教育的重心位移到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格的尊重上来,这是教育理念的伟大进步。然而,许多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成为我们的思想,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环顾我们的校园,“以人为本”已经泛滥成一种随处呼喊的口号,成为一种随处张贴的标签,那么,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14.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道德精神要义。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儒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和社会理想图式等丰富思想资源,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德好 《现代语文》2006,(12):29-30
一“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说.系辞下》)《张子正蒙》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了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之同时的儒学大师二程亦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很多学者都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源于思孟学派。的确,“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由《中庸》可见子思“天人合一”思想之端倪:“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  相似文献   

17.
墨子反对儒家的存义去利观点,主张义利并举。认为天下所有利益必须符合公义,即他所讲的"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儒家义利观是建立在极端的个人道德基础上,要求人必须以诉求高尚道德为准则,而墨子的义利观是建立在天志本体论、明鬼经验论和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2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不再把应用题单独列章节编排,而是穿插在各个领域中,其形式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由于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存在许多困惑与问题,造成“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效率偏低。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不断去探究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更正     
“天人合一”是易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弄清这个概念的含义,不能根据当代学者对它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从《四库全书》中,至少可以找到二百多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其中的“天”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根据这些材料,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张载的《正蒙》。张的“合一”,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分赋予。  相似文献   

20.
老子并没有另一套美学主张,把美作为手段、方法去服务于某个宗旨。他的审美观、人生观完全融合在他的自然本体论的内容之中。可以说老子在说自然,也是在说人生,也是在说美。最高的存在是自然,人生的最高法则是合于自然,美也就在人心悦诚服地合于自然之时而显现。自然而然地“无为”,无意识而又合目的,正是老子“自然美”体系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