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评论节目的现状和发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志林 《新闻前哨》2002,(12):33-33
一、电视评论节目的现状为什么现在电视评论节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已没有原来那么“火”了,是因为电视评论节目存在着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1、题材问题选题的范围越来越窄,内容雷同,比如弄虚作假的、强买强卖、乱收费、地方保护主义的等。2、表现手法问题目前,电视评论节目的表现手法太单调,那种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节目结构单一,表现手法俗套的节目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可。电视是一种可视性很强的媒体,要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有与众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法,增强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3、舆论环境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视评论类节目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种,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对事实的真实再现和评论表达观点。怎样导人报道主题,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视线”,是件颇费思量的事。以下几种评论类新闻节目的导入方法,是本人几年实践探索的一点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引入是中国电视评论界的一大革新 ,电视主持人评论也随之应运而生。但是理论界对这一崭新评论形式的界定和认识仍然存有重大分歧。就这一问题 ,本文一方面用归纳法对主持人评论本身作了简要剖析 ,另一方面用比较法找出它同容易与之混淆的谈话体评论之间的区别 ,合理界定了电视主持人评论的内涵、外延 ,并简要论述了这种评论形式的优势、现状和前景 ,以期对电视主持人评论的总体理论认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陆娜 《记者摇篮》2009,(2):44-44
众所周知,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报道是现场报道,最喜欢的电视评论是现场述评。现场述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新闻评论与电视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独特的电视报道体裁。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又不同于“报刊体”评论,同时还有异于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其它诸多样式,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前编后语等。正是这些“不同”和“有异”,形成了它自身的个性,又正是它自身的个性,使之日趋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网络评论是互联网发展下新兴的评论方式,其优势和影响力日益显现,以深度分析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面对“网评”的冲击是“避短”还是“补短”?本文结合媒体发展趋势和新闻传播规律,从网络评论的优势、电视评论如何应用“网评”、电视评论突出自身长项等三方面,提出电视评论节目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制作、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随着电视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其竞争日趋激烈。办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体现电视导向的重要一环,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则是决定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弋 《新闻世界》2011,(3):62-63
我国报纸的专刊版面涵盖房地产、汽车、通信、旅游、医疗、美容等众多领域,惟独没有电视领域的专刊。电视评论的主要阵地是学术期刊、网络和电视上的极少部分栏目,报纸上鲜见电视评论。事实上,在中国报刊上开展"新闻式电视批评"既有学术研究的必要,也有市场运作的大有可为空间,于读者、批评家、报纸的发行量、电视节目……等各方都有利而无...  相似文献   

9.
一、电视述评:一种全新的评论形式 甘惜分先生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对电视述评是这样解释的:“即针对某一重要事件或普遍关注的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融于一体的电视评论形式。除具有一般新闻述评即事明理、夹叙夹议的特点外,还可以运用特有的传播手段表现事实,根据画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李琦 《视听界》2005,(1):18-19
新闻评论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电视评论在电视媒体中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既代表媒介的立场、态度、观点和声音,也代表公众的态度和声音。“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同样,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办得好坏与否是衡量一家电视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节目形态,只有认真研究其社会功能,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效用。本文主要以《大写真》节目为例来探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城市电视台有了明显发展,但是,无可讳言,和报纸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目前仍是电视宣传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分量、有影响的电视评论并不多。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形势下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亮  刘艳 《新闻世界》2011,(4):59-6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多元化,多种声音出现,舆论引导出现的问题凸显。针对电视媒体而言,电视大直播和新型电视评论的出现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走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张育仁 《新闻界》2008,(3):127-128
口播是电视评论和广播评论共有的一种传播特点,但是电视评论中的口播必须要出图像,而广播评论中的口播则是完全单一的口播。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口播评论尽管必须出播报者的图像,但有时又要插播与口播内容密切相关的图像,不可与图像评论混为一谈,对二者应予功能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吴雨蓉 《新闻知识》2012,(10):80-81
电视时评节目作为电视评论的轻骑兵,以其新锐亲民的风格在舆论引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电视时评节目"概念进行梳理,提出"电视时评节目是狭义的电视新闻评论"的观点,进而对当今电视时评节目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电视时评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董谦 《青年记者》2003,(11):34-35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产物,虽然其性质及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报刊、广播评论并无多大的差别,但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他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显著个性使得电视评论与其他评论在内容取向和表现形式以及接受效果方面,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电视媒介与报刊、广播相比是产生最晚、历史最短的“新兴媒介”。所  相似文献   

16.
《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民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高,电视评论节目渐渐受宠,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推出的《新闻1+1》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旗帜。本文从口播评论与图像评论复合组合的功能意义,历史观的叙事框架,公允、客观、平衡的话语场,微观事件评论背后的宏观框架,网络议程与媒体公共议程的对接5个方面来解读该节目的评论范式,为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挥电视评论的形象性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报纸评论,形象性是电视评论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电视评论的形象性,编导可以通过大量呈现现场背景资料、挖掘展示情感因素的细节、做足现场性文章、立足于事实说话、合理使用隐性采访、恰当运用同期声、调动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等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冯现玲 《东南传播》2010,(11):114-116
如今,在各种各样的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层出不穷的时候,同质化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便以此为切入点,以《体育评书》为例,从评论手段、评论视角、选题范围和受众本位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规避体育新闻评论的同质化倾向,为日渐雷同的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赵丽展 《新闻三昧》2004,(12):28-29
本拟就电视新闻评论出新的有效途径谈几点看法,选择这一论题与当前我国电视评论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老报人邓拓曾说:“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如果说社论是报纸的旗帜的话,电视新闻评论则是电视的旗帜,如果电视不善于运用新闻评论,不精心组织、撰写、采编、制作评论性节目,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就难以跻身于当代新闻媒介之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继承了电视专题节目精雕细刻的优点,发扬了口播电视观点鲜明、语言泼辣的长处,同时增强了公开性、开放性和时效性,使得它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利用电视进行舆论引导、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沟通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那么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