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天傍晚接完孩子,许多家长领着小鸟般的孩子奔向幼儿园漂亮的大型玩具,一时间,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有些家长总是寸步不离地看护着孩子,“慢点”、“妈妈扶着你”、“别碰着”……大家可能时时听到这些话,但在这些  相似文献   

2.
每天傍晚接完孩子,许多家长领着小鸟般的孩子奔向幼儿园漂亮的大型玩具,一时间,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有些家长总是寸步不离地看护着孩子,“慢点”、“妈妈扶着你”、“别碰着”……大家可能时时听到这些话,但在这些  相似文献   

3.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育”的声音:这个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一不如意就闹翻天”;那个说“我的孩子一点个性都没有,窝囊得不行”;也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就是跟我作对来的,什么事都跟你反着来”;还有的说“我的孩子光长年龄不长能力,什么事都依赖你”……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奇怪的是,孩子身上的这种缺陷却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些毛病不就是我们许多大人小时候的缺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会不受时代的影响而成为永远的问题?这正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任性、自卑、逆反、依赖”———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什么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4.
孩子每天都在各种活动中接收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孩子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同时也增强了对自己的了解。信息进入孩子的大脑以后,大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和判断”,然后做出反应,这就是智力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打工热潮的兴起,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留在家中读书,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孩子性格方面形成了一些缺陷:多疑,敏感,脆弱,缺乏自信等等。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恢复昔日的快乐,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起来呢?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留守儿童”身上蕴藏着很多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获得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志刚 《上海教育》2014,(10):72-72
只有对数学真正感兴趣、有潜能的孩子才适合读“奥数”。而把“奥数”成绩作为孩子升入名校的敲门砖,或者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认为别人家孩子去学了,自己的孩子不去学,以后就会“吃亏”,这些都是对“奥数”的一种曲解。  相似文献   

7.
季雨 《山东教育》2004,(9):45-45
有一次,我在班上看各种幼儿杂志.发现《幼教园地》中“家庭教育”专栏很有特色。例如:“如何教育孩子艰苦奋斗”、“溺爱孩子的害处”等这些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心想:为什么不把这些文章拿给老公公看呢?我便借了几期《幼教园地》给老公公看。老公公看后连声说:“这些文章太好了,它告诉人们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不能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把孩子溺爱坏了。要用我们老人的苦难童年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8.
地火     
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一种新型校外教育机构。这些机构似乎没有直接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好像就是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疯”玩儿,就是没有保留地还孩子以“宁静”.就是让孩子“回归”自己.重新发出没有被文化“污染“的笑声。这些机构深深吸引着孩子,也吸引了一批教育专家。程志佳先生就是这种新型校外教育机构——“家庭农场”的创办者。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望子成龙心切,不少教师和家长常常用挖苦、讽刺、揭短的方式对待孩子。如果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就会骂道:“你真是一头蠢猪,以后考不上大学就去拉板车。”孩子若取得了好成绩,又训道:“别自鸣得意,这点成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某某比你强多了。”这些家长和教师认为,我又没有打孩子,说重一点是让孩子长个记性,还不是为了孩子好!有了这些借口,便理直气壮地对学生“口诛语罚”。  相似文献   

10.
某老师把自己班上表现好的学生定为“好孩子”,进行表扬;又把表现不够好的孩子定为“坏孩子”,以示批评教育。而其余的大多数孩子便成了“不好不坏的孩子”。于是有人遇到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信口夸他是个“好孩子”,那孩子立刻纠正说:“我不是好孩子”,“但也不是坏孩子”,“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大人们常指责自己的孩子“太笨了!”“太差了!”“太糟了!”“太不争气了!”“太没出息了!”“你不行!”……家长们的这些负意识,使孩子  相似文献   

12.
碰上“事儿多”的家长,老师时有抱怨:“某某的家长事儿真多,今天怕孩子冷了,明天怕孩子吃不饱,惟独不问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某某的妈妈真护孩子,孩子做错了事还强词夺理,等孩子上学后让他吃亏吧。” 老师对家长的这些看法,无形中在老师与孩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大多数都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往往由父母的长辈或亲属抚养、照管,平时与父母接触和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所谓的家就像是“空巢”,人们把这些孩子叫做“空巢孩子”。尽管一些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同时把孩子也带到了城市,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因为经济、住房、入学费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只能与父母分离,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监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教育群体——“空巢孩子”。  相似文献   

14.
每到秋冬季节,总有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感冒”伤脑筋,原因是这些孩子一到秋凉时节便开始鼻塞、咽痛、头疼,喷嚏连天,感冒药、消炎药吃了一大堆,效果却不明显,搞得家长很烦恼。其实,这些孩子患的并非是“感冒”,而是一种季节性的疾病——过敏性鼻炎。  相似文献   

15.
张泽同 《班主任》2009,(9):27-29
班级中一些有着这样那样弱点、缺点的孩子经常被“数落”、被“刺激”,甚至被“遗忘”,他们承载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而我们通常很少关注他们。能否从班级管理人手,给这些相对“弱势”的孩子创造一个真正自己体验、自主实践、自发成长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到市区,孩子往往一眼就能认出招牌鲜明的“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店,而且多数孩子都很想进去吃和玩,我们把这些风靡世界的西式快餐称为“洋快餐”。这些快餐外观好看、口感特殊、形式多样,加之有新鲜好玩的游戏条件,一直受到孩子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学习的目的     
老师上课教授,让学生自己看书、复习、做作业、考试……这些手段的目的都不是让孩子非得知道这些知识,而是让孩子亲自体会接受知识、学习本领的一个过程,是让孩子慢慢有“自学”的本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也是孩子将来最受用终身的。知识浩如烟海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熟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普通的道理。可是当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把这些至理名言忘得干干净净。所以,要想教育孩子,首先不可忘记要了解孩子。但是,家长仅仅做到了解孩子还不够,还需要学会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是一个未成熟  相似文献   

19.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就所谓“笨孩子”,即反应不敏捷、思绪不灵活、学起东西来较慢、接受能力与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的情感障碍进行研究,分析这些“笨孩子”情感障碍形成的原因,寻求这些情感障碍的缓解对策,以寻求促进“笨孩子”良好个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为幼儿教师的指导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