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菊花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文学意象。人们常常把菊花作为高尚品德的象征,同时菊花也蕴含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意象。笔者从菊花象征"斗士"这一独特意象内涵入手,通过张艺谋导演的三部影片,分析其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丁耀亢的诗歌创作相当丰富,其中直接涉及"菊"意象的诗歌有109首,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共同完成了诗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使命,并以其丰富的意象内涵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感受。"菊"意象高频率的出现也与丁耀亢特殊的人生遭际和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3.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歌中经常出现“鱼”和“莲”的意象,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原型意象,其原型文化内涵由最初的生殖繁衍及婚恋演化成了物产的丰饶、生活的富裕等,后世展现的鱼、莲的丰饶、吉祥、喜庆等原型象征寓意正是远古生殖信仰的衍化及其意义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分析,发现文中不仅充分展现了“莲文化”的魅力,而且还含有佛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分析,发现文中不仅充分展现了"莲文化"的魅力,而且还含有佛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其第八部小说<爱>运用了大量象征意象.这些意象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对刻画人物性格、展示矛盾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意象的层层解读,在向读者展现意象美的同时,揭示小说"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植物“兰”、“菊”视为审美对象,并将其升华为综合性的审美意象。“兰”、“菊”的人格化,是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菊”意象在唐朝,较之前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艺术家内在的情趣和思想与外在对象相互的交融,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表现.对于意象的选择和创造,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价值.余光中爱情诗中多次出现"莲"的意象,具有复杂而神秘的多重蕴涵,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和表现."莲"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悠久的文化渊源,契合了余光中的东方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0.
《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  相似文献   

11.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受到历代词论家称赏。笔者认为,这首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与其密集而蕴意深厚的意象运用有很大关系。通过对李清照个人生活、创作经历的关照,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本词中出现的黄花、酒、梧桐秋雨、黄昏等意象,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其深层蕴藉。  相似文献   

12.
荆博 《现代语文》2007,(12):88-89
2006年收视十佳电视剧《玉碎》借玉的意象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本文就剧中的意象选择进行了解读,对剧中选择"玉"作为中心意象以及其它具体意象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英国杰出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善于选择意象刻画人物,其代表作《简·爱》中“火”的意象渲染了气氛,有力地展示了主人公简·爱独立、叛逆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毕飞宇的《睡觉》再一次显示了他不凡的洞察世事的能力,用最小的故事反映出最敏感的社会问题——包二奶现象。他通过小美的个人遭遇,向我们展示了悲剧的成因,引发我们深思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小说寄予了作家对美好社会理想的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15.
《菊》是约翰&#183;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在男权社会中,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她的生活则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爱丽莎的戴、摘手套暗含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深深的心灵颤动,但残酷的现实预示着爱丽莎只能重新戴上手套。  相似文献   

16.
刘宏明 《成才之路》2009,(26):39-40
本文以《声声慢》“过雁”和“黄花”两个意象为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说明好的诗词,其意境空间应当主要生发在“象外”这一条重要的审美准则。  相似文献   

17.
《周易》承载了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是中国辩证法的源头,“桑”是《周易》中独特的意象,虽涉及桑的记载仅仅只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但是却含有无限之意蕴,“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周易》记载原始先民“仰观俯察”“观物取象”的认识方式是分不开的,“桑”的意象形成与原始先民生命崇拜、祭祀占卜、以农为本、男女婚恋等的文化观念和民风民俗是密切相关的。文章结合历代对《周易》的研究,解释“桑”意象所蕴含的原始文化,分析其承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说,“窗”意象与“门”意象属于同类意象体系。“门”是一个出入口,“象征着两种状态,两个世界,已知和未知,光明和黑暗,财富和贫匮之间的出入口。它开向一个神秘的世界。但是,门具有动态和心理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表示出入口本身,而且还请你跨…  相似文献   

19.
《聊斋.莲香》讲述的是一鬼一狐和一人之间的故事。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叙事手法来讨论《莲香》所取得的叙事成就。蒲松龄发挥他独特的艺术构思,在文章中融二元对立、叙事意象等多种手法为一体,取得了中国传统叙事所能达到的水平,《莲香》成为传统叙事艺术在文言短篇中的浓缩,值得我们今天短篇小说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为了表达"精神瘫痪"的这一主题,乔伊斯采用几乎贯穿小说中的每个句子和情节,准确地反映出小说的主题,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而在小说众多的意象中,"逃离"意象则贯穿小说中所描绘的童年、青少年和成年阶段。本文着重解析了"逃离"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