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三个重要环节与关键步骤,即教材解读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教与学的整合确定"学什么""怎么学",通过教学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和素养转化,确定"转化什么""怎么转化""转化到什么程度"。重点落实好三大策略:两两整合,构建主轴思路;两头兼顾,搭建教学梯度;突出语用,促进素养转化。  相似文献   

2.
从教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古典教学传统是"学—教"传统,而非"教—学"传统。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古典的"学—教"传统被终结,以"教—授"或"教—学"代替"学—教"。这种影响经过凯洛夫的教学法在基础教育学校的课堂被固化。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使中国古典的"学—教"传统与当下的"先学后教"主张产生了交织点,但这个交织点往往被"先学后教"论者忽视。"先学后教"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教学论研究需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以过程性思维研究课堂,从"元素"的视角解读课堂,进而形成基于"元素"立场的课堂分析方式。课堂分析的元素立场,打破了赫尔巴特以来课堂分析的线性流程观点,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找到适合于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解码方式。基于"元素"立场,"教—学""接受—发现""情境—问题—探究—练习—应用"等教学模式的讨论被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整合,是"教""学"因素所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动"起来。所谓"动",从表面上看,就是课堂要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和谐的"满意场";从实质上看,就是课堂上"教""学"的和谐一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心动新课程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即教师要尽可能地为  相似文献   

4.
尹立坤 《职教通讯》2012,(21):1-5,27
以"卡通写信本的设计与开发"软件项目为载体,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从学习情境设计入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教整合"课程与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阐述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头脑风暴活动、小组协作模式和多元评价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思想都发生了改变。本文将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拓展资源,提高习作水平"三个方面来阐述"巧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更精彩"这一主题,力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求得最佳"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微课程是近年来学校课程改革中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微课程是在"微格教学""微型课程""微课堂"和"微课"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课程形式。微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实践知识为本位,课程范型是整合课程,类型大多以隐性课程面目出现,其特点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零散化的学习时间,情境化的学习资源和无限制的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7.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创举。通过课程基地建设,为学生创设凸显学科特点与文化的教学情境,以"项目""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展开教学,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成就。课程基地通过新型"课堂"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课程特点为依据,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练"理实教学同步及实践教学与投资技能竞赛紧密结合,达到以训促学,以赛促教,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数学教学置于课程视域下,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整合可采用"学科+"的方式,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推进。基于课程视野,立足知识整体开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互动共生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师教生学""以学定教",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以教导学"。归根结底,"教"是为了"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只有遵循顺学而教的原则,以学为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营造合作探究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一、激发学习欲望,自主把握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制作是教师理解和执行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地理核心知识、发展地理思维的基本途径。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课程制作以地理主题综合化、制品内容情境化、制品系列结构化、制作环境信息化为原则,其制作模式由课程制作方案和课程制品创作两个系统构成:前者沿着"教谁""为什么教""该教什么""该怎么教"的逻辑线索展开,后者由确定地理主题、收集课程资源、创建课程制品、课程制品应用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的课程制作为例,具体论述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课程制作原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教育工作者在"少教多学"理念下不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阐述"少教""多学"的定义以及内容,谈了如何做到"少教多学",期望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一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获取和占有信息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前提,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是学生发现和获取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二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和发现,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情境与任务"和"学习资源"三个维度设计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过程是基于文体关照的整合学习。与此同时,在"教学反思"方面提出"教学根基是言语内容""教学生命是言语形式""教学终极是言语表达"和"教学价值是‘形式即内容’"。  相似文献   

15.
情境界定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概念。情境界定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情境教学的完成,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果。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中,教师将根据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的情境界定,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并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其中,学生将根据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情境界定,开展情境学习,以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情境界定。  相似文献   

16.
<正>极简,即简单到极致。它是一种呈现方式,一种设计理念,要求去形式、除繁缛,呈现事物的素朴与本真。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无论运用怎样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这一本质不变,只是在"教什么""怎样教"和"学什么""怎样学"上有差异。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媒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教学生态系统。极简教学,主张在探究教学本质中建构尊重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自由舒展的课堂生态。下面,笔者以具  相似文献   

17.
<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学的角度,透视"学生去哪儿""学生怎样去那儿""学生到了哪"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是否从各自的起始水平向"+1"水平展开学习,教师的教是否支持并促进学生的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情境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以小情境教学为突破口,把学习中的群体看作教育小情境,以小情境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组织单位,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升。要把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在课堂上,形成教与学里应外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由于缺乏整体视角,就知识而教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出现"离位"和"错位".通过从"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学"三个维度聚焦知识、方法和价值,构建初中数学"情境—问题"单元教学模型,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了"1→n型""n→1型""n→n型""1→1型"四种操作范式,构建了"'情境-问题'双驱动"课堂教学结构流...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演化及两者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我国,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虽然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课程的内涵由"学程"走向"教程",之后又走向"学程"。教学由重"学"到重"教",现又发展到"教"与"学"并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形成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融合的新机制、深化思想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优化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深层互动教学组织新形式、构建"岗位适应、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新体系、形成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生态。产教融合形态上需要从"点""线""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层次上需要从"课程""专业""专业群"向"学校、集团"方向演化,性质上需要从"项目""平台""机制"向"生态"方向演变。其关键是建设能够聚集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系统运作的核心载体--中国版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