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了学生好",是一句最为朴素的话语,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行动目标,本无需讨论。然而当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教师的"好"时,这个"好"就得打上问号;当学生因为你的"好"而变得唯唯诺诺、束手无策时,这个"好"就得重新审视。"为了学生好"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立场、需要、权利。这个"好"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数学结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结构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数学结构学习的品质。在结构教学中,认知块是基础,问题链是线索,关节点是关键,而思维场则是载体。作为教师,要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衔接点"、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生长点"、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困惑点"、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关节点",去解读"认知块"、构建"问题链"、创设"思维场"、创造"生成器"。通过"结构教学",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有效迁移,进而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一、善待学生"插嘴"课堂上"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新景向,"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学生在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中产生的"插嘴",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它是由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差异,善待学生的"插嘴",让每一位学生都  相似文献   

4.
家庭问题是"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分析了"问题学生"与"家庭问题"的关系,认为单亲家庭是"问题学生"的主要成因,"问题家长"是"问题学生"的直接根源,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问题学生"的又一诱因,"问题家庭"的辐射作用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学生","官员家长"是"问题学生"的另一诱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管理措施,以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5.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37):146-14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读"的机会;给学生"看"的机会;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做"的机会;给学生"练"的机会,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组织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常海英 《考试周刊》2014,(54):46-46
学生作文常常没有新意,很少有创新之作,不能体现学生个性。"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要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最终目的。文章从三方面入手,努力使学生作文展现个性,写出有内容、有文采、有个性、有生气的"华章"。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评教"评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教师个人。想使"学生评教"切实发挥监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必须在"细"和"实"上下功夫。"学生评教"必须"细"字为先。"学生评教"的操刀者是学生,而不论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都属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虑有欠周全的人,让他们对自己的老师进行"评教",没有细致的筹备是不成的。"学生评教"要  相似文献   

9.
潘琴 《小学生》2013,(8):33-33
弗莱雷曾经从"灌输式教学弊病"入手指出,灌输式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这种方法让学生只能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努力摆脱这一弊病,高喊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然而新教学理念下的许多"站着"的教学行为却经不起"蹲下来"的检验和推敲。语文是学生的,是为学生的。我想,就文本教学而言,教师应有"我就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解读文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预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以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生本",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开始。一、解读:看什么,是什么文本的核心价值是"学生价值"。然  相似文献   

10.
李莉 《教书育人》2020,(3):57-57
"量感"是学生对"量"的感觉,也是学生对"量"的一种把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分析、多层体验、模仿迁移,从而让学生明晰量感、建立量感。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物体的量",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康艳玲 《考试周刊》2013,(95):80-81
"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闪烁着的是鲜明的学生立场,揭示的是教学应该以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的实践哲学。学生的立场,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实施的途径必定因人而异、精彩纷呈。"我是学生",作者尝试立足学生视角,摘录、整理平时实践中的教学片断,"读"并试图"懂"学生,从"教材"走向"学材",从"复制"走向"理解",从"盲目"走向"洞察",努力"为学生"的数学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在场的空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驿站。给学生"好吃"又"有营养"的"有机数学",引导学生学有根、有疑、有错、有效的生态数学,打造绿色、自然、有生命力的"有机数学"课堂,是学生进行可持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3.
"中间学生"是指"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学生,是教育中的"长尾",在班级学生中占较大比例,对班级学生的管理等各项活动的开展有重要影响。基于此,运用"长尾理论"深入分析"中间学生"群体的特点,强调管理好"中间学生"对于高校的意义,指出高校"中间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明确"中间学生"管理对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倾听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有效教学"应遵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有情感的学生,心中有有差异的学生,心中有充满自信的学生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活"是目的,"动"是前提。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动"。二、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爱动"。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敢动"。四、构建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互动"。五、激发积极情感,让学生"心动"。  相似文献   

16.
杜亚军 《成才之路》2013,(20):38-38
现代中学生由于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人格障碍等问题。表现为众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我认为:"学生的智力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的心理"。所以,应该给现代中学生进行心理"整容"。有这样一句话"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重的眼光看老师"。而对于学生,欣赏他们是必要的。因为现代中学生不比八零后、九零后了。以前教育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  相似文献   

17.
正"高校应该给学生什么"、"高校能够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等问题,一直是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思考的问题或实践的内容。而用"应该"与"能够"来回答"高校提供或者是给学生什么",与"学生接受或者是学什么"这两个问题时,他们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我们把从"高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去思考问题或安排教学实践的归结为"应该论",而把从"高校能够给学生什么"和"学生能够学什么"去思考问题或安排教学实践的归结为"能够论"。  相似文献   

18.
"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是生本教育哲学依据,叶圣陶先生强调"群体本位",所有学生应该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强调"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着想",这就是其"学生本位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高效课堂可以说是高效"学"堂,因为高效课堂是学生演绎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学、对学、群学,学生展示、交流、质疑,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生与生的交流、生与生的对话。老师只是偶尔点拨、引导一下,看起来非常轻松。其实并非如此,高效课堂"效在课堂,功在课外"。这个"功"就是指老师课前编写导学案的功夫。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被喻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航仪"。学生按照导学案上指引的路线就应该到达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教师要善于蹲下身子和学生说"悄悄话"。对话式评语,是融洽师生关系的"调和剂",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沃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试金石"。教师要把作文评价的落脚点放在激励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在作文教学中用"心"和学生"悄悄"对话,那我们的作文教学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