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应当面向区域经济并以就业为导向来建设高职专业。当前我国高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征相脱节问题成为造成高职教育资源浪费,削弱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潜能的根源。文章从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功能缺位、市场机制不完善及高职院校应对措施不到位三个方面揭示了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现存问题,并从产业集群视角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方案的政府策略、市场策略及高职院校策略,为有效提升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与产业集群结构适应性提供了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在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应该定向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集团联盟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优化高职教育院校的布局;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优化调整其专业结构,增加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制定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优势互补的发展策略,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办学的开放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现已形成近100个规模较大、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为适应产业集群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江苏省须采取三大策略:一是融合产业和高职教育发展政策,使江苏省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根据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采用多种手段优化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院校布局;三是提升办学层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增强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的演变产生了对专业集群建设的需求,专业集群作为顺应产业变化的技术创新组织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两者耦合发展,其路径有互动、共享、竞争、新设四种。受传统办学思维制约,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存在耦合困境。陇东南高职院校通过组建职教联盟、优化专业群布局、共建共享集群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区域贯通培养体系,为提升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水平提供了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培养与江苏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专业人员,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既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又是有助于江苏省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江苏省现已形成近100个规模较大、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为适应产业集群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江苏省应采取三大策略:一是融合产业和高职教育发展政策,使江苏省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根据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采用多种手段优化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院校布局;三是提升办学层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增强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同理论,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规模与经济总量不相协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部分契合、培养层次与产业层次不相适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依据产业需求确定学生规模、依据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依据产业分布优化专业布局、依据产业层次提升培养层次等建议,旨在促进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优化。  相似文献   

7.
广州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专业布局不合理,自身序列不健全,校企合作有困难,经济补偿有所不足等.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广州职业教育的再发展,应该有一些更为现实的对策,包括:整合职教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在产业集群化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专业;健全职教自身序列;促成多形式的校企联合模式;保证财政调剂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集群发源地之一的浙江省,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在层次、行业、区域和专业等四方面呈现明显特征。作为向以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增强专业与地方的结合度,形成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布局,并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实现专业转型。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是学校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的依据,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及在区域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文章从苏州园区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定位相互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苏州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探求园区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在,形成了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的层次定位、目标定位、结构定位、特色定位四大定位原则,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网络,丰富高职教育层次布局;发展特色,着力内涵建设;紧随需求,注重院校定位权变;创新机制,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四大苏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与发展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因高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二是因外部产业经济环境需求而产生的外部驱动力。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设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的新途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原则是:适度超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考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的统筹安排和相互衔接、实现资源与需求导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与发展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因高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二是因外部产业经济环境需求而产生的外部驱动力。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设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的新途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原则是:适度超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考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的统筹安排和相互衔接、实现资源与需求导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以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为基础,介绍汽车产业布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安汽车产业在地区和两个园区的产业集群布局情况,并分析了现有布局存在的问题。针对西安汽车产业集群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西安汽车产业资源,优化汽车产业布局,形成汽车产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在空间上的毗邻,加强汽车产业集群的效应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与治理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理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逻辑关系,确定集群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确定学校办学定位,更好地服务产业需求。高水平专业群开展“三教”改革有利于带动各专业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能力。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课程体系建设与新形态教材建设、高水平教法改革等方面给出专业群“三教”改革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职教集群的优势及其现实意义主要有:(1)职教集群模式有利于打破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职教集群模式客观上要求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对职业教育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决策。(2)职教集群模式有利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职教集群的共享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校内共享;第二,校校共享;第三,职教集群共享机制的更高层次是最终实现城校共享。(3)职教集群模式有利于职教与区域经济衔接。职教集群有利于降低单个院校的盲目决策与无序竞争.有利于弥补劳动力的“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始终要围绕产业办专业,服务产业育人才,实现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深度融通:职教园区和产业园区在空间布局上要深度搭接;职教园区的专业建设与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要深度对接;企业和学校、教育和产业要实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创意产业园业态现状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园区建设的同质化比较明显,入园企业创意要素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集聚效应尚需有效释放。建议应尽快从"铺摊子式"发展导入"集约化"规范引导阶段,规划产业园的规模和数量,优化业态布局,避免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的现象。从业态布局优化入手,加强园区建设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池州市五大主要产业园区进行调研,分析比较探讨其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目前池州产业集群的类型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且正处于园区化向集群化的转变过程中,产业集群仅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必须借鉴国内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依据现代产业集聚理论,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强化制度供给,加强产业园区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过渡。  相似文献   

18.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教园区(职教城)具有跨界性,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撑.经济学视角,区域经济理论为职教资源优化整合提供理论依据,聚集经济理论为职教园区资源共事提供理论基石,产权交易理论为职教园区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保证;管理学视角,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职教园区责权利统一提供理论保障,共生理论为职教园区路径选择提供理论方法,协同创新理论为职教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建筑学视角,城市规划理论为职教园区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参照,场所理论为职教园区情感认同提供理论向导;文化学视角,文化生态理论为职教园区文化生态构建提供理论图式,组织文化理论为职教园区文化精神提供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理论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高校专业集群化不仅可以节约办学成本,而且有助于构建竞争力较强、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集群化是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条重要路径,应从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关联性、市场需求的牵引力、学校战略管理的导向性、基础设施的完善、师资力量的整合和监督评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着力推动专业集群化,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湖北省及武汉市软件产业园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武汉软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招商引资存在一定的困难;分析了武汉市软件新城建设的优势条件:拥有高端的科技创造资源、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专业的孵化培育体系、运营成本相对适中;提出了软件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形成集群化的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相关招商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