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科技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模块二中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常见因素(如原材料、市场、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土地、水源等),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中的考试热点。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节知识点,解释或解决某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1.掌握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2.明确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3.了解社会和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懂得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以“区位影响因素”为线索——建构知识体系区位类型主要考点农业区位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工业区位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主要区位因素分类;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城市区位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交通区位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对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运…  相似文献   

5.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6.
课标要求: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五种导向型工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区位选择原则;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学案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充课堂的知识量;通过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系统地分析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即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进而让学生学会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从经济效益看,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即最佳区位,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理想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水源、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市场前景广阔等。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理想的场所很少,这就要求决策者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把工厂建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即最具吸引力的区位(一是表示优先考虑的区位.二是表示该工业类型区位的趋向)。一般工业区位选择具有一个明显的主导因素,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工业指向(如下表)。  相似文献   

9.
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所谓"分析",一是联系本地实际,学会分析某一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并归纳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本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技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2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11.
全斌 《地理教育》2001,(3):14-15
一、交通运输线、点、网区位选择的问题解答 区位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其含义既指位置又指分布.为了一定的利益,许多地理事物都存在着区位选择的问题.本单元所介绍的交通运输点、线、网的建设中就存在着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12.
庞传 《中学文科》2004,(12):40-43
考点扫描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特点、投入、产出与分类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水稻种植业世界主要大牧场放牧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发展趋势工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变化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二、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城市聚落的起源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城市化的含义、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比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2 明确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 了解社会和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懂得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 ;4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电化教学。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五、课时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鞍钢的区位图”和“宝钢的区位图”。【学生活动】看图 ,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 :鞍钢和宝钢所需的煤…  相似文献   

14.
一、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单元教学重点 (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材是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不同的农业景观图的差异对比而导入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知识点的.通过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典型知识点引人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容易通过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对比而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关注:①什么是区位?②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③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相似文献   

16.
<正>一、背景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设计。"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延伸和应用,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教材共分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其联接点在工业联系。各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各不相同,湘教  相似文献   

17.
《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工作生产与地理环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可通过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等五个活动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同类型课例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选取“农业的区位选择”与“工业的区位选择”两个课例。区位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主干知识,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等区位,这两个课例教材编写结构十分相似,课堂教学环节基本相同,是典型的同类型课例。从课标要求看,都是区位问题的实证研究,属各自单元中的重点课例,且是后续章节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具有教学研究课的典型性特征。因此认定这两个课例研究具有较大正迁移价值,对于其它“区位问题”研究具有较明显借鉴作用,学生也能从中掌握此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个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一、讲清概念是基础 区位问题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地理事物的区位分布、分析其区位因素、找准其主导因素、评价其区位选择的优劣等方面,对于涉及到的"区位"、"区位因素"、"区位主导因素"及"区位选择"等基本概念,虽然教材未作明确的阐述,教学大纲也未作具体要求,然而笔者认为,占用一定课时来讲清这些概念的含义,对于顺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