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政时期安徽习艺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安徽政府积极举办各项新政,创办习艺所为其中一项。习艺所的创办,对维护安徽社会的稳定、促进安徽实业的发展以及保存民间手工技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开办经费的困难,习艺所的积极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工艺总局为振兴全省实业发展,创办了实习工场,培训工匠,以满足新兴工业的需要。此举的目的是为民众谋生计,它以实训操作为主,兼授以书、算普通知识,同时也生产产品,是早期职业教育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国家鼓励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社会各种主体广泛参与职业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塑造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职业教育市场,并推动职业教育由目前的政府办学为主向社会多元办学转变。  相似文献   

4.
9月23日至25日,"职业教育发展创新模式"研讨会在浙江省象山县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河南等地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地方教育局长、职业学校校长,以及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学者、媒体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等近120名,与会者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职业教育及如何在职业教育的创办机制上有所创新等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职普比大体相当"是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基础性政策,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精准扶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巨变以及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全面审视,"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需要通过功能的调适、适度的妥协以及符号的重构等路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从不完全的职业教育"类型观"向完全的职业教育"类型观"转变,从职业教育的"平衡观"向职业教育的"均衡观"转变,从狭义的"学校教育观"向"大职业教育观"转变,从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观向"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宗旨观转变,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计划观"向"市场观"转变.  相似文献   

6.
王达三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探索者,也是"艺徒制"思想的倡导者。王达三的"艺徒制"思想源于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困境以及从军的特殊经历。他提出"艺徒制"应该是"行手脑合作、注重创造能力培养的完全教育",目的在于"养成根基坚实而有效的智识能力"与"培养国民爱国情结,增进青年服务德行与智能"。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仅促进了当时"艺徒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为我国现代"艺徒制"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启示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以"德技并修"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拓宽人才培养口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清末新政被简单地当作一场“反动运动”而打入冷宫.本文则认为清末新政时期由于工业化高潮和民主化高潮的相继出现以及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行,导致中国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大规模地从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工业民主社会转变,同时也为此后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时期,江西政府积极倡导实业,赣南以此为契机掀起一股实业发展热潮。随着农工商矿局、工艺局(院、所)等主导机构的相继成立,赣南在保持原有传统行业优势的同时不断进行更新,并积极进入新式行业,实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从工商、农务、矿务等三个方面对清末新政时期赣南实业发展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宗旨,慈善赈济一直是佛教自创立以来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末民初,随着湖南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湖南地区佛教组织开始创办初高级小学、佛学讲习所、慈儿院、慈济医院等一些具有近代性质的慈善机构,逐步走上了佛教慈善的近代化之路。这种转变不仅对湖南佛教本身和对湖南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为如今湖南及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被迫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法"活动,这场活动以经济改革为动因,最后波及政治改革领域。绅士在这场改革运动中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失去了传统的特权,出现了多向分化的新现象。湖南绅士也不例外,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他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当兵为民,走向下层;有的人经营工商,创办实业;有的人兴学育才,成为新式教育工作者;有的人办报编书,成为自由职业者;有的人投身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但更多的人则以合法的手段,推动清末变法向政治领域延伸,促使湖南宪政文化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随着晚清新政的开展,中西交流的加深,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责任,新式知识分子从知识观、历史观、政治观等层面,对"新"表现出广泛认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日益彰显,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是湖北实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动、湖北督抚的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技工学校的起源,大致有清末西来、民国改造、中共自创、苏联援建等说法,均有一定合理性。经查,清末艺徒学堂、匠首学堂是最早的技工学校形式。随后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时期各有创建,名为工业学校。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期间创办了一大批兵工署技工学校和各厂技工训练班。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接收并改造了民国遗留的技工学校资源,在铁路系统首开技工学校,在"一五"期间参照苏联做法创办了大批技工学校。随后,技工学校快速发展起来,为中国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型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社会经济的巨变,"能力"概念的宽泛化以及对工作环境中学习本质的重新认识,使当代国外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开始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基于建构主义的职业教育教学观的核心理念涉及到师生关系、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观的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江西地方政府的实业政策促使有识之士兴办实业的热情高涨,亦使近代实业大面积兴起。虽然这股发展热潮由于晚清政府的覆亡而未能持续,但是,新政时期的实业之兴对江西近代经济转型起到奠基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社会通过国家政权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世纪初年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就近代化的实绩而言,它无疑明显胜过筚路开山的洋务运动和方兴未艾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近年来,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新政的目的、性质以及历史评价等问题都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内容。本文不拟对清末新政重新来一番评价,只想着重从其中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客观历史作用的分析入手,试图说明  相似文献   

20.
推进我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以及我国自身的实践,地方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不可能由地方政府独立来完成,它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根据我国目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一主多元协作型"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为此,必须在地方政府主导下采取相关措施,推进我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