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但在当前社会中,"识礼""重礼""学礼"的良好风尚逐渐被淡化,甚至出现了极为不协调的现象,有损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小学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贯彻习总书记实现"中国梦"设想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切入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学校简介尤溪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 905年。学校遵循"让每位学生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朱子的优秀教育思想,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学朱子经典,促养成教育"德育活动、"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写字教育和"多元搭建舞台,实践多姿多彩"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示范家长学校""书法教育先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学校"以及福建省"示范小学""文明学校""德  相似文献   

3.
曲月 《辽宁教育》2022,(2):91-9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如何做人。"教师教学生,首先应该心中有学生,要爱学生。作为班主任老师,更要做到目中有"学生""以班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育、管理都要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府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名称几经更改,从"大兴县学""顺天府学""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到今天的"府学胡同小学",纵贯640余年历史,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将"关注成长的教育使命与创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2016,(4):66
孟子文化是学校的本土文化,传承和实践儒家文化,既是优势,又是责任。为此,学校提出“学孔孟之道,做少年君子”校训。识君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提炼善良、诚信、礼貌、孝道等传统文化精华,在诵读经典中,浸润学生的灵魂。学君子。和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大力提倡君子文化,开展君子教育,立德树人。做君子。把君子文化的学习变成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做君子。学校开展少年君子教育,对孩子们来说,就是诚实守信、孝敬感恩、文明有礼。  相似文献   

6.
小学是基础教育,更多的是学生做人的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采取切实可行的"五字策略",力争做到"实""细""小""新""恒",使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正>一直以来,我在努力追求着这样一种教育境界:学生通过教育不仅丰富了智慧,增长了才能,更是学会如何做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努力实践着"立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即给每一个学生以"微笑""感谢""赞美",让每一个学生都带上玫瑰色的眼镜。给每一个学生以"微笑""感谢""赞美"。在一个学生群体中往往是优秀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的重视,而处于中间段的学生容易被忽略,长期被忽略会使他们变得自卑,变得压抑,这样的忽略有时会对学生  相似文献   

8.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应该和而不同、导而相宜。先学后教,才会让"教"有针对性;以学定教,才会让"教"有有效性。科学的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好学生在课堂内外或教学前后开展的自主活动,联动"先学""议学"和"拓学",帮助学生自主发展、低耗发展、高效发展和最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一、职业教育要重视做人教育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逐渐走入了误区:衡量"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注重智育,而忽视道德素质教育;注重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导  相似文献   

10.
八面来风     
《少先队小干部》2015,(4):40-43
全国少先队员寒假、春节期间积极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五个一"活动日前,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发动全国少先队员在寒假、春节期间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的通知。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为主题,活动开始以来,少先队员们在"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参观当地一个历史名胜""学讲一个传统故事""为长辈做一件事情""做一次文明宣传员"的"五个  相似文献   

11.
人要"知命""知礼""知言",知命,对自己的处境才会释然;知礼,才能知进退,才有立身处;知言,方能辨善恶,解冲突。小学语文具有人文性,讲礼是其必然;教礼,是我们的职责。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人都没立起来,作为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还谈什么教学?一、从文本解读中吸收以礼相待的智慧礼仪是增进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关礼仪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文"一词的出现谈起,论述了人文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素质的主课堂;从"潜移默化""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联系实际生活"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因材施教"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学生是教育的自变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结果都因为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个性发展"都是在"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下展开的。但是,"因材施教"就等于"因生施教"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育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教师、教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每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4.
正一、传统写字教育概述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熟。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田茂江 《贵州教育》2014,(13):19-21
正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教育事业。我们必须搞清楚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除了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人们常说"成人容易、做人难"、"要做学问首先学会做人",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应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一、培养不忘本的人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忘本,起码要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小学生要知道父母生日;初中生要知道父母爱好、要穿多大的鞋、喜欢吃什么等;要知道  相似文献   

16.
所谓"活动单导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于2004年由如皋中学的化学学科组研究而来。"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活动单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借鉴该种教学模式应用到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7.
徐晓燕 《快乐阅读》2013,(18):44-45
"生活教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著名教育理论。"生活教育,即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生活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因此生活教育重在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府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名称几经更改,从"大兴县学""顺天府学""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到今天的"府学胡同小学",纵观六百余年的历史,府学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传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在多元文化的变迁中,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执著于"君子不器"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五育融合"指的是由传统德、智、体、美、劳五育各自开展的割裂状态转向相互渗透的融通状态.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主客世界的改造相融通,将所知转化为"成人"与"成事"的资源,促进其意义世界的主动建构.劳动教育应是"以学致思""由思而事""以事成人"的过程,由此实现学生由"旁观者"转向"当事者",由"认识主体"走向"实践主体",最终在"成事"中自觉"成人".未来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建构应明确"成事成人"的价值定位,架构起知识学习与个体行动的桥梁,形成"学—思—做"动态循环的劳动教育过程,建构起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通的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道德的传统,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不讲究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如此源远流长的德育文化精髓在当今中学教育中却很难显现其应有价值。现阶段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灌输、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让我们难以看到"黄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优秀品质。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