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您:你看,我身上有你的影子,就是比你多个“心眼”。 你:您说到哪去了?什么“心眼”不“心眼”的,我们俩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你们”——称不止一个人的对方或包括对方在内的若干人。“我们”——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当我们用“你们”时,就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自然形成了两个相对的范围,而用“我们”时,就只有一个大家同属的范围。“你们”与“我们”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介绍语用身份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并探讨第二人称代词"你"如何因语言的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而动态构建语用身份。提出"你"除了指称具体交际语境的听话人还可以用于构建说话人身份、第三方身份、共指身份、泛指身份及虚化身份,以及考量"你"的这些变异形式如何顺应交际需要以传达说话人特定的语用意图,从而得以构建其语用身份。  相似文献   

4.
都说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听话”的孩子。今天看来,中国的孩子又岂止是“听话”而已,他们“说话”的功夫恐怕也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观众。各位同学,大家好!“拿氏兄妹”“欢聚一堂”特别节目现在开始!(鼓掌)下面有请Mr.Bring。Mr.Bring:大家好!我是Bring,中文名字是“带来”、“拿来”,我的用法是把人或物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即从远处拿到近处)。请看我的表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200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三个新的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口语交际”的提法。这不只是术语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口语交际”强调的是实践功能,突出了综合性和情感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孙敬华 《教学月刊》2003,(10):44-45
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而且“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一向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这一点却没有得到全面贯彻和实施 :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 ,而且听说教学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不注重实际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首次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概念 ,并和“阅读”“写作”一起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标准》的这种变化既反映了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同时也显现了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迫切需要改变以往听说训练教学方式的事…  相似文献   

8.
曹长发 《语文知识》2006,(10):27-27
“卿”,古时高级官名,作第二人称代词时,一般用于君称臣,也可作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但在魏晋以前.“卿”作为夫妻间的称呼仅限于丈夫称妻子,妻子对丈夫不能称“卿”,而要称“君”。如《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相似文献   

9.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使用“好象”这个词,包括很多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也这样用。其实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好像”。根据国家语委推荐使用的现代汉语词、词组版本,“好象”一律用“好像”,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已采用“好像”。取消了“好象”。  相似文献   

10.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李德波 《学语文》2002,(5):6-6,15
语文学科各学段新课标新大纲新教材引人注目之处甚多,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内容上,以“口语交际’代替了过去的“听话说话”。这一提法的改变是听说教学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结果,更是我国的  相似文献   

12.
称呼是日常言语交际中用得最频繁的词语,能够建立和维持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戴尔·海姆斯“交际民俗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观察、非正式采访、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语言素材,对北京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使用情况的社会语言学的调查结果表目月,它主要受到四个变量的影响:交际双方的年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以及具体的交际情景。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刊有《“不知所云”的误用》(以下简称《误用》),文章认为“不知所云”是指“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而不是指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因此.“‘不知所云’前是不能加‘令人’二字的”。笔者不揣浅陋.也来说说“不知所云”的用法。 据笔者考察,“不知所云”大致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指自己的话“不知所云”——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不知所云”源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在北伐中原出师之时,诸葛亮上表刘禅,分析形势,劝导后主,陈述己志,全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浓烈.行文百转干回,情之所至,笔之所至.说“不知所云99显然是自谦之词。  相似文献   

14.
梁哲  刘洪泉 《文教资料》2006,(13):193-195
本文探讨的是人称代词中第一人称“我”“我们”的用法。进而从形式、构成和功能角度考察了“我”“我国”“我们党”等这一类词中的“我”和“我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和不同的角色关系转换中的作用。从词汇上和修辞上,提出了“我”和“我们”指代不同的对象时,有着不同的涵义,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需要分析说话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分析人称代词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杨美霞 《新课程研究》2007,(10):37-37,32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新教材把原来的"听话说话"换成了"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变化。那么,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为写《史记》而甘受屈辱的心志。  相似文献   

17.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8.
1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牛)’人物。”从古到今,“牛人”数不胜数。咱班当然也是如此,其中属沈刚最牛。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教科书(人教社版,试验修订本)的扉页插图中有一幅明代中期著名画家、大书法家文征明书王勃咏滕王阁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