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本文中笔者借古人读书“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之说,给“回味”以特殊的定义,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回读品味,即在课文阅读理解、把握中心后,通过回读、品析、揣摩、体味,而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技巧和规律。”“回味”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动地内化语言,渐成积蓄。一、课文回味:注重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双性聚焦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语言文字的内蕴,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文中的材料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无一不指向于中心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其语言文字才显示出了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叶老曾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书本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这样,语言文字不再是干瘪和枯燥的内容,而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进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来,真正使学生感到语言文字味道好极了呢?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品味语言,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之一。何谓"品味"?就是细细地体味语言文字中的意蕴,就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与辨析,品出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语言文字的宽度与深度,从而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去阿联酋访问,了解到阿联酋人民花了巨大的代价培植花草树木,并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让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训练本身就融语言、思维、逻辑、心理于一体,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训练学生认识事物、认识自身的能力,最终达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这种认识能力的训练,依赖于对教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完整的递进过程。“感知”是认知语言的的最低层次,“运用”是认知语言的最高层次,“理解”和“积累”则是认知语言的中间层次,是对语言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三个层次构成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同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的规律相对应,如图表示: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不断地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在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揣摩、感悟中形成。因此,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语言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帮助学生找到和找准需要品味、值得推敲的语言也就成为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应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积累“语用”经验,才能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所谓揣摩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品味、辨析、反复思考推求其意味。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那么,揣摩语言应从哪几个方面“引思”呢?揣摩语言的方法又如何做到“善导”呢?揣摩语言的含义。这是揣摩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在不断延伸。揣摩语言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如《荷塘月色》中“斑驳”一词,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拿来主义》中“摩登”原指时髦。其次,要辨析词语的语境义。所谓语境义即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语言环境包括外部…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书本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这样,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内容,而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进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9.
王荣贵 《考试周刊》2010,(24):67-6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在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明确提出了“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阅读要求。可见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语言特点,找准品味语言的切人点,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 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激活学生语言思维里的悟性,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 物质层面去领悟经典篇章关于“另一个‘世界’的思想和体验:能否再现形象, 能否品味意蕴,能否体会情趣。”  相似文献   

12.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时“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的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向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读懂语言之“意”,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的。因此,着眼语用,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就要成为课堂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的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比较法.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情境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是否精妙,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情感表达是否顺畅,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表达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比较法在语言品味运用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人们对语文文字敏锐的感觉力。”语感教学就是以加强语感训练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感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揣摩、领悟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青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其中的“品味语言”道出了高中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要求。何为“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揣摩、辨析、反复思考推求其意味。而运用替换法,可为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进行“善导”的重要技巧。笔者试对此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三立 《小学生》2010,(8):49-5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教学,方法途径固然可以多种,笔者认为有一种方法是切实可行而又十分有效的,那就是“比照探幽——品味感悟”。“比照探幽——品味感悟”是师生双边的积极的心智活动,它是语文老师在十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认准语言开掘点,从而精心设计出比较思路,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直至能凭借掌握的语言工具,在各学科领域,各方面活动中去获取或传递以语言为载体的信息。这里的“比较思路”,是教师遵循教材的语言特点和一定的思维规律“设计”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搬用抄袭,它运用的主要是逆向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