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 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 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 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 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 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 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 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 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 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 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 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 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 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 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 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 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让读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印证了中国深厚的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 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 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 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 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 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入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 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是《外国人在中国丛书》系列的第一部,由外出版社出版。此书讲述了一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加拿大留学生大山的师弟。当他本人听说让他写书时,他非常吃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经历和每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都一样,经历太平常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我曾经在那里学习过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聚集了这样一批远渡重洋而来的异国学子,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听课、讨论,在他们自身充分感受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世界语言文字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字,既能引起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兴趣,又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字字源入门》一书就是为了帮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汉字知识,学习掌握书写现代汉字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12.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8):63-63
《老外的中国情结》的内容定位是描写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的生活故事。这些老外来自不同的国家,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生活,品尝百味。本书用大量深入的采访,生动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23个外国朋友的人生故事与中国情结。《老外的中国情结》分别以中、英文版投放市场,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一位意大利朋友拿到书后兴奋地说:“太精美了!我一定要让我的朋友们都看到”。本书旨在让阅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能在一个个故事中,轻松体验和感受不断进步着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2007年8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一书,赵启正通过101个生动精彩的小故事,以"话说体"方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对外交往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让读者在小故事中,体会交往的智慧、敏锐和幽默。此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曾精心策划了两本书—《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都被读者广泛传阅。本刊选取《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中精彩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好多没想到     
无论是看长相,还是看名字,孙喜睦都不象是一个外国人。只不过一旦他张开口,有些吃力地说起带有洋味的汉语时,你也就清楚了。毕竟他是一个韩国人,虽然与我们共有黄皮肤的特征,但其民族性还是难以融合的。孙喜睦是自中韩建交以来第一批来华留学人员之一。在韩国庆北大学,孙喜睦就已在研习中国文化,到中国学习汉语又是两个年头了,最初是在清华大学学习的。虽说已处而立之年,但他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读完硕士后还要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对外大传播》2007,(12):51-41
<正>一本反映老外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的图书《老外的中国情结》近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中文版和英文版。全书通过对23位来自世界五大洲13个国家的人士的采访故事,第一次全面生动地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后,来到中国的一群外国人在这一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所遭遇的酸甜苦辣,走过的人生之路,以及如何开启事业之门。幽默风趣的采访,跌宕起伏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外文局为外国专家举行的1998年新年招待会上,年近70岁的美国籍专家费斯特·斯多克威尔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以自己3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3次在华的不同生活感受,畅谈了他所目睹的新旧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后3个完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赞扬了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和中国的进步,他很高兴能为这十分重要的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斯多克威尔先生的讲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下面是中国外文局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刘东写的一篇文章,它将使你了解斯多克威尔先生的中国情。  相似文献   

17.
赵启正《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一书,通过101个生动精彩的小故事,以“话说体”方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对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让读者在小故事中,获得启迪,体会交往的智慧、敏锐和幽默。  相似文献   

18.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2005年至今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7年8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一书,赵启正通过101个生动精彩的小故事,以“话说体”方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对外交往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让读者在小故事中,体会交往的智慧、敏锐和幽默。 此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曾精心策划了两本书——《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都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本刊选取《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中精彩部分,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一位多次出国学习和工作的同志曾说:“70年代我在外国时,把《人民画报》剪下来贴在宿舍墙上,那时画报就是我心中的祖国。到了80年代,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多了,光靠画报已经不够了,《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编者)就成了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媒介了。”还有一位同志说过,在美国的两年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与一个校方官员第一次见面时,他顺手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中国建设》说:“我了解中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的确,在几十年中,外文局各外文刊物作为中国对外宣传仅有的几个主要媒体,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听到的信息似乎是各刊发行量不断下滑、下滑……不错,现在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太容易了,且不说数千万人的“大出大进”,也不说有多少外国电视台、通讯社驻京记者源源不断地把信息发到世界各地,仅就外国报社记者的文章就足以拉走我们的大批读者。在这些驻京记者与外国读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甚至是共同的偏见。外国记者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且不轻车熟路!而我们要用外国人的文字为外国人办刊,困难何止一条、两条……然而,要全面、真实地对外介绍中国,我们自己不干,难道还能指望外国人利用他们的工具为我们的事业呼唤吗?难道我们能企望外国传媒向国际读者解疑释惑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改革办好刊物。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各刊都在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子。这种探索的核心是针对各自的读者群,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办出各自的特色来。我国的外宣离不开外文刊物,而外文刊物要想巩固、发展,只有继续改革,办出特色。我们期待着各刊的领导、编译出版人员在新的一年里,拿出更大干劲,继续苦练内功,深化改革,为对外宣传开辟更加广阔的阵地。  相似文献   

20.
对外出版中的新情况过去,中国对外不开放,对于外国人来讲中国很神秘,国外也很少出版有关中国的书,因此那时尽管我们的图书质量不太高,但似乎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要想了解中国,就要看我们的书,再加上有一大批友好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