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错误的恐慌     
  相似文献   

2.
《成长》2006,(3):56-56
对校医的印象一直不好,因为隔壁宿舍曾经遭遇过3个病症不同的人分别去校医室看病回来后,发现校医开的药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开学恐慌     
教师当了二十多年,应该说已到了一种左右逢源、驾轻就熟的“成熟”阶段,可不知怎的,这些年来一到假期结束开学之前,心中总要泛起一种莫名的恐慌。说实话,这并非由于惰性所致,因为刚过不惑之年,那种颐养天年的念头还不至于这么早就光临;自然也不是缘于一种职业倦怠,因为目前还没有哪项工作让我像对待教育、对待孩子一样一往情深。细想想,只有一种原因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工作满怀忧惧,这便是当今教育的大气候和学校里的小氛围。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被蒙代尔称为"晚期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文化发展也同时进入了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主义"阶段。作为当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之一的电影艺术,由于其本质上的商业性,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因而在道德观念的表现上呈现出了道德恐慌的趋势。本文试图分析后现代语境中电影道德恐慌的产生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非典”改变了我一些坏习惯,也使我更坚强。我想只要团结共济。科学防治,一定能战胜“非典”  相似文献   

6.
恐慌是过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性格",其症状是屈从权威、信任丧失以及自私蔓延。"解放"的三次剥夺带来了现代人的脆弱性,科学主义盛行带来了人造恐慌的蔓延,以及"政治"的异化使得消解恐慌的公共之路丧失,是"恐慌人"形成的现代根源。面对着"恐慌人"的形成,学校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与平静的场所,一方面,可以防止儿童过早地接触社会中的恐慌,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未来进入社会后,对社会中的恐慌提供相应的拉力。具体而言,教育应该引导儿童追寻美德与智慧;培养儿童的"风险意识";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恐慌对旅游业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心理是脆弱的,不太容易在强大的恐慌面前保持稳定,因而恐慌总是难免会出现。恐慌一直都是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从恐慌产生的原因开始展开论述,分析了恐慌对旅游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8.
方志华 《家庭教育》2007,(7S):84-84
星期一的早晨,外婆送小学三年级的外孙明明去上学。当他们经过一个没有交通信号的人行横道时。外婆看到当时人行横道附近并没有汽车来往,便领着明明在人行横道线上过马路。忽然,一阵风吹来。明明戴的帽子被风刮掉了,明明急忙转身去捡帽子。就在这时。一辆轿车已从远处驶近。轿车司机没想到孩子!’会突然折回身。紧急踩刹车,结果明明仍然被撞伤,后送医院检查诊治。经鉴定,受的是轻伤。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焦虑现象,交际恐慌是焦虑现象的一种表现,在课堂上更为突出。根据被采访学生自述,分析了交际恐慌现象的表现以及成因,提出了一些教师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
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讨论现有相关公众恐慌的研究内容.在计算实验理论、Agent建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并讨论了利用计算实验来进行公众恐慌研究的几个问题:如何为进行公众恐慌研究建立一套恐慌信息传播人工系统来进行计算实验;如何通过计算实验数据对公众恐慌进行动态度量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发生在日本的"平成恐慌",不仅使日本遭受了沉重打击,对东亚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虽然与日本有许多不同,但是防止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某些非健康因素的滋生及其可能导致的危害与影响,同样十分重要。"平成恐慌"有其背后深层的经济、金融、政治原因。日本的某些问题,尤其是经济、金融、政治三个层面的问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我们应当引以为鉴、补偏救弊,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山东教育》2006,(5):62-63
“童年恐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的一个观念,指儿童因面临巨大的压力所导致的童年缺失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的焦虑心态。  相似文献   

13.
战后初期美国的红色恐慌有三个特征:一、美国人开始从实力角度感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二、美国人对共产党"第五纵队"的恐惧日益高涨,由此导致对持激进的自由主义观点的所谓"共产党同路人"越来越严厉的迫害;三、对共产党及其同路人的搜捕与美国国内共和党和民主党,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斗争搅在一起.尼克松作为一个在当时环境下成长起来并以反共主义起家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同时反过来也用他的行动推动了战后初期美国反共思潮的高涨.战后初期美国红色恐慌在尼克松内政外交观点中的表现,正体现出政治家和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千禧年是圣经中世界末日和新世界开端的标志,而公元千年作为耶稣诞生后的第一个千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中世纪教徒们的"担忧"对象,那么公元一千年究竟是何景象,这一年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千禧年?本文试图通过对史籍和当时社会环境剖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社会时有发生的突发性群体公众情绪集体失控,严重干扰了人民正常有序的生活与工作,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屡屡"刮"起的自乱阵脚的"群体恐慌"风,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震惊。为此,探讨突发性"群体恐慌"事件潜藏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从根源上消除其滋长的社会环境,对构建理性、平和的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5岁恐慌,你准备好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岁是下一个本命年的开始,在人生中第二个本命年后的新起跑线上,开启了下一个轮回。25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一种尴尬的表情、一颗尴尬的内心,寻觅和遭遇的,是一份尴尬的感情、尴尬的经历、尴尬的回忆。  相似文献   

18.
孙云晓 《河南教育》2006,(1S):24-25
当儿童面对他难以理解和承受的巨大压力或挫折时,会产生一种强烈持久的焦虑心态,这就是“童年恐慌”。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持续一定时间后.就有可能损伤当事者一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其职业使命的特殊性。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因而,教师既可能是“童年恐慌”的最好防范者.也可能是“童年恐慌”的直接制造者。每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有真正人文关怀的教师,都必须高度防范“童年恐慌”现象的出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小娅 《成长》2006,(3):63-65
热闹而拥挤的宿舍,僵硬却温暖的硬板床,兄弟情深的上下铺,还有青涩纯净的校园恋歌……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大学生活是如此的新奇和美好。如果有一天,像发现你有了难以启齿的“性病”,恐慌蔓延了。经过检查,医生却告诉你,这不是性病,只是性器官炎症。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冒牌性病还真的不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社会控制方案在风险社会中受到挑战与冲击。作为化解风险危机措施之一的道德恐慌策略频频被派上用场。这种策略以社会冲突论为其立论前提,以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标签理论、实用主义为其理论基础,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又存在着悖论。在深受全球化影响并致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我们需要借鉴与批判西方发达国家的道德恐慌策略,需要强化风险议题的主导权与审查权、话语权与解释权,建构道德信念与正义安全的支撑体系以防范道德恐慌现象的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