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童年是如何度过的,都会热爱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都特别的眷恋。因为故乡的草草木木都与我们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深深的扎在我们心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铸就我们的性格。无论何时,当我们作为游子远离故土,都会思念养育我们的那块热土,因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那才是我们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之情。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要说说老舍《想北平》的妙处,真还有些想说而说不出的感觉。总担心胡言妄语一出,会辱没了先生的大作和文名。不说吧,又觉得愧对了这篇出语平淡、真情弥漫的美文,终不免生出些许遗憾。老实说,笔者初读该文,犹如啜饮乡野米酒,淡而无力;不过,读后待反复揣摩,涵泳久之,始觉中心如醉,竞不能自持!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见上海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写于1936年,是一篇怀乡之作。“想北平”三个字舒缓而平淡,其中的“想”字可谓题眼,清澈传神,蕴含深情,富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就风格而言.年少的时候比较喜欢郭沫若和巴金.因为他们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无不充满激情与活力.读后无不为之怦然心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发爱上了鲁迅和老舍。鲁迅的冷峻幽默、犀利深邃,老舍的自然亲切、温暖感人,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少年时读老舍的《想北平》,只觉得他的文章明白如话,并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读了很多遍,对文章的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先生的文章如无声细雨随着时间慢慢浸润了我的心,平淡之中蕴真情,可谓淡笔浓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想北平》课堂实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8.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名文,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第一册“月是故乡明”专题选用此文。将选文和原文作一点比照,可以看到选文至少有六处地方与原文不同,其中三处为改,另三处为删。作为名家名篇,一篇文章这么多的改动应该算是非常大的一件事了,玩味再三,忍不住想发表一点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童年是如何度过的,都会热爱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都特别的眷恋。因为故乡的草草木木都与我们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深深的扎在我们心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铸就我们的性格。无论何时,当我们作为游子远离故土,  相似文献   

10.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的情感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层面。散文贵在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入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1月,我应邀参加在南京举办的散文教学高端研讨会(与会者包括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语文教育专家),并上了一堂研究课。教什么?怎么教?心里特别纠结。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办单位是高校,二是各地语义教育理念不同。  相似文献   

12.
张芹 《考试周刊》2013,(93):32-32
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情感在知识向能力转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情感教育。文章以《想北平》一文教学为例,通过情境创设、内涵挖掘、拓展延伸、写作演练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首篇散文,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小品文。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记得我第一次上《想北平》时,还是按…  相似文献   

14.
上老舍的《想北平》有两个重点需要落实:一是情,老舍先生深深的思乡之情;二是味,字里行间浓浓的京味语言。前一点大家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只是感受不深,缺乏共鸣;缕析课文语言的特色,我总感觉苏教版必修1的《想北平》“京味儿”不是很浓,不容易落实。  相似文献   

15.
【运用策略】 运用到的差异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的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老舍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但生长于这座古老的都城,对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而且他一生的学创作活动,主要也是以北京的生活为基本素材的。他对旧北京的不朽描述,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学的泰斗。如今人们已经公认,老舍本人便是这座古城在学上的一个象征。然而尽管这位大学家为北京留下了那么多精彩之极的描述,可是当真让他拿起笔来写一写他本人与北京的这种缘份的时候,他却四顾茫然,大有不知云何之意。这便是我们读《想北平》的开头所得到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正《想北平》是散文经典篇章,也是语文教师公开教学的热门教材。多年来,听该课文的公开课少说也有30节,大谈朴实的多,关注朴实后面的深厚的少。其实,真正淳朴的作品,从不嚣张,也不用尖锐的方式吸人眼球,只有当你贴着文字走进去,浸润其间,才能感觉到那种丰富和才情。《想北平》就是这样的作品。标题想北平就颇值得玩赏。平平常常的三个字除了预告本文的内容之外,还包含了非常丰  相似文献   

18.
郭冠群 《学语文》2021,(1):74-75
老舍的《想北平》采用欲说还休的方式抒发情感,挖掘北平平民的特色,表现对北平家的思念,又潜藏着忧虑之情,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还是言说方式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设计说明】《想北平》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本案例重在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让学生在诵读、品味和领悟中,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想]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文章的任意一点、任意一方面进行自我欣赏或合作欣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写欣赏性文字。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