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林子馨  刘英 《视听》2022,(3):80-82
电影《金刚川》以继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精神遗产为核心,通过影视这一方式传递党史温度,引领观众回溯经典,从电影符号和符号组合中感受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力量,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影片从党史中汲取本源思想力量,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语言符号全方位表达抗美援朝精神,通过符号组合共筑意义空间,并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唤醒...  相似文献   

2.
电影《长津湖》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投资、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抗美援朝的历史大事件,同时也是献给建党百年的鸿篇巨制.影片带来了全新的影像表达、叙事方式以及思想价值,展现出生动的情感审美内涵,呈现出具有史诗质感的壮丽影像."国庆档"上映后屡屡刷新记录的票房数据也显现出其非凡的影响力,是新时...  相似文献   

3.
电影《长津湖》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丰富了主旋律影视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的传播形式及叙事方式.它以正义战争的主题设置,激发了人们对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思考,关联着家国情怀的记忆和镜像.宏大的战争叙事、微观的人物塑造、红色文化挖掘的历史、生活、视觉传播情境创设,在引起观影者情感共...  相似文献   

4.
李京芮  张颖 《今传媒》2023,(5):78-82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上甘岭》肩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传播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主流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具备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立足于美学视角,根据电影艺术的特殊性,深入剖析了影片《上甘岭》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艺术元素,解析了影片的历史真实书写艺术真实之美、线性叙事表征影片结构之美、声画融合直抒音乐之美,探讨了鼓舞人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美育价值,旨在挖掘电影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引导观众获得审美体验,感受红色经典带来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张华  李欣泽 《今传媒》2023,(4):75-78
随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中国电影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积极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近年来,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佳作不断涌现,这些影片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刻画,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伟大精神的传承,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独特的思想引领功能,佐证了“共同体美学”聚焦人性、人心、人情,实现共情、共鸣、共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为大众影像媒介,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记忆,通过屏幕表达民族情感、历史变迁,在传播民族文化、群族身份的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55年,《哈森与加米拉》作为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制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武侠片,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根,以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为骨,以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性的侠义精神为魂,纵贯东西方,被全球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类型.①作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武侠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承载着道德宣教与审美娱乐的价值功能,更加执着于对影片中普世情感的哲学探求,透过华丽绚烂的影像奇观揭示人性深处的善恶符码,在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共舞中,在侠义江湖的现代解构中,实现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8.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电影大片的时代,电影题材的人文取向和艺术情怀一再被忽视,然而这些却是电影这门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回顾过去22年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佳外语片”,以题材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获奖影片在文化层面、社会人文领域的价值和内涵,通过对这些影片独具民族视野的世界情怀的解读,反思和剖析中国电影的“申奥”情结,以此带给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10.
文希 《东南传播》2023,(2):53-55
新主流电影是21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为了顺应商业化的发挥趋势,以传扬主旋律价值内容为体,以商业化叙事手段为用的一种电影形态。以抗美援朝为主旨的电影《长津湖》在疫情影响下的影视寒冬大环境下创造了57.72亿的票房神话,荣登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其重点描摹非典型小人物的个体记忆叙事,使扁平化图谱化的人物变得鲜活,唤起了受众感同身受的爱国情感。采用的宏观+微观+他者的三线全景记忆叙事方式,全方位谱写了从高层谋划决策到基层连队与美军奋勇抗争的全过程。在尊重史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民族认同感和建构抗美援朝集体记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新主流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夕美国影片约占中国电影市场份额的90%。新中国成立之际为了缓解电影市场的供需矛盾、减少失业人群、稳定社会秩序,人民政府暂允各大影院放映一些影片内容不违反《共同纲领》和政府法令的西方电影。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观众增强了对美国的仇视、鄙视和蔑视,纷纷远离和摒弃美国影片。随着国产新片的超额出产、苏联及东欧电影的大量译制引进和发行放映部门的努力,到1951年初美国影片绝迹于中国电影市场。  相似文献   

12.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晓 《新闻记者》2022,(10):F0003-F0003
历史题材电影是依托真实历史事件制作,影片中会有历史的影子,但不会完全照搬,而是有所改编与创造。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为电影属于影视艺术范畴,而创造是艺术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历史资料较为有限,并多以文字形式进行记载,这便给予影视创作者更大的创造空间。通过电影画面呈现历史事件能够让观众获得直观体验,而在数字技术得到应用后,电影画面呈现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由姬鹏编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历史题材电影画面的视觉风格》一书,对数字技术下历史题材电影画面视觉风格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为分析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甘露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47-248
近年来,随着屏幕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片头已不再局限于传达影片相关信息这一基本要求,它更注重审美视觉的需要,强调在文字与影像的结构律动中进一步拓展片头的叙事功能,使观众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同时,达到视觉与情感的双重满足.本文以案例影片的片头设计为例,就不同形式的图文结构对片头叙事功能的影响进行概括分析,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电影《秋喜》的疍家民俗元素,在电影的视觉表达和内涵构筑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价值提升的可能.疍家民俗在影片的叙事空间构建、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具有上的推动作用;疍家民俗提升了影片的深层表现空间,深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电影《鲜花》是近年来少有的几部出色的民族题材的电影,影片在音乐、主角身份的变化、矛盾的设定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影星成龙担任总导演并出演革命家黄兴的大型历史题材电影《辛亥革命》上映。除此之外,2011年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献礼片还有《鉴湖女侠》、《百年情书》、《辛亥风云》等。反映历史题材的影像并不是对历史的记载,而是以视觉的影像和影片的叙述来传达对历史的见解,众多辛亥革命题材的电影都是在用镜头语言传达创作者对那段历史的独特理解和不同角度的思想感悟。海报作为电影的视觉诠释,通过文字、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钟丽琳 《视听》2016,(6):64-65
电影《荒野猎人》通过极简的叙事手法、真实的拍摄技巧、震撼的视听语言,抒写出一首关于父与子、爱与恨、自然与文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片中丰富的感官意象为影片增添更多深厚复杂的"超文本意义"、人文价值。本研究立足电影文化学、电影符号学,试图从树的符码表征读解影片中蕴含的父子伦理、社会集团、哲学等维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电影是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下重要的一支,建国后一直以阶级斗争、民族关系等为主题。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电影业有了新的面貌,一批导演开始跳出政治模式的框架,力求民族电影的多样化发展,从民族文化的本体出发,思考民族生存的困惑,而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中,文化冲突备受关注,《季风中的马》就是这类影片的典型代表,其中,如何与现代汉族文化共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态度也成为影片表现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