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社会各领域的加速融合,使得人机协同成为智能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人机协同的教与学已初具实践形态,为理解和建构未来教育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式。本研究聚焦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学习,首先明确了其重要内涵,并综合现有文献系统剖析了人机协同学习的现状。其次,本研究基于人机交互的自主度变化将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模式解构为三类,即人工智能引导的训练学习模式、人工智能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式和人工智能赋能的探究学习模式,并以此分析了学习者的角色。最后,为推动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发展,本研究围绕人机关系建立、价值取向和伦理安全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此明确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学习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然而它并未突破传统教育知识传授模式的局限,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当从"机器教人"向"人机共生"的知识创造性发展。"人机学习共生体"这一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学习形态,是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学习者角色演变的基础上,以经验之塔理论和知识创造螺旋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人机共生的学习形态,即在学习者的客体观、主体观、主体间、共生观和他者观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连续统样态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人机学习共生体围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学习者与智能体的共生关系,通过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等知识转化过程,持继促进知识创造。人机共生学习是学习者、智能体和教师所构成的以知识共生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未来人机学习共生体的实现,需要解决智能体的主体性技术、学习绩效支持以及学习模式创设等挑战。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给人的生存带来了意义危机。它使人失去工具意义,成为“无用阶层”;人一旦失去操劳,也就失去了意义产生的大地;更为可怕的是,人极有可能被“神人”设计,成为“圈养”的存在。人的生存面临意义危机时,唯有回归自我才能救己,在自我成长中构建价值,由“为他的”向“为我的”价值向度转向,实现人本真的价值,这需要依靠教育来达成。智能时代教育目的要转向使人成为他自己,实现人劳作的艺术化,以使人在智能时代活得更有意义、自由和尊严。同时,人工智能为教育目的的转向提供技术支撑,它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实现了“为我的”学习,建构“属我的”知识,这些都使智能时代必需的自我矗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网络智能时代,互网联与人工智能相融合为学习者开辟了更为智能化的学习空间,“智能技术”的影响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体育教师在接受智能技术挑战的同时,也肩负着时代对其知识、素养与角色能力的新诉求。基于网络智能时代的挑战与新诉求,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以内驱、监测及互惠为重心促进体育教师走向深度学习;第二,基于“社会—技术”机制增强体育教师数据素养学习;第三,以人本主义来培养体育教师智能情感与决策力。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学习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趋势。人工智能为个性化学习评价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价值体现在促进对学习者多模态数据的采集、实现学习过程与状态的智能分析、支持学习评价结果的智能化反馈、推动人机协同评价等方面。人工智能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评价的实现,需要推进学校智能教育环境建设及其应用、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评价的实施框架、制定个性化学习评价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规范、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开展个性化学习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包括以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特征为前提、以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为核心、以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等三个要点.人工智能技术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智能识别、智能分析与处理、智能测评等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热潮下,学习者高阶思维研究有了新发展。为厘清人工智能赋能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路向,该文精选了相关领域255篇SSCI和CSSCI文章,通过内容分析和观点聚类梳理了十个重点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学习者思维特征建模、基于学习分析的高阶思维培养风险预测、扩展现实支持的沉浸式学习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教育机器人辅助的高阶思维培养、基于自适应技术的个性化思维发展、脑机接口促进学习者与机器的人机思维交互、融合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思维发展过程追踪、情感计算促进激发高阶思维的发展潜能、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安全问题、以及智能时代的计算思维与设计思维培养。最后,该文提出人工智能赋能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建议:研究者需要具备迈向跨学科、超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视角,促进“理论-技术-实践”同向而行的路径优化;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升级与突破、多元高阶思维培养方式的融合与转变、思维评价体系建立的价值引领与风险规避等。  相似文献   

8.
理解被广泛认为是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已然成为学界共识。知识理解是概念转变的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的前提,是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关键,是深度学习的旨向。人工智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与形态,提供更精准的学习分析,创设智能化的真实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概念转变与知识理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以概念转变为切入点,以上海方略教育研发的智能全息盒子为主要的智能仿真学习环境,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旨在探究智能仿真学习环境对学习者概念转变的影响,由此窥察人工智能促进知识理解的诸多可能。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所建构的智能仿真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概念转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正在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自由问题凸显出来。学习自由包含“权利自由、认识自由、道德自由和审美自由”四个维度。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学生的学习自由客观上得到增进。然而,由于技术具有两面性,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自由也面临迷失危机:数据监测与技术宰制对权利自由的侵犯;认知陷阱与数字痴呆导致认识自由的遮蔽;情感贫乏与价值迷惘带来道德自由的桎梏;审美异化与形式空壳造成审美自由的失落。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自由得到澄明,需要合理应用智能技术以保障学习的权利自由,通过深度教学而追寻学习的认识自由,遵循道德发展并生成学习的道德自由,以及回归艺术本性来彰显学习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0.
智能时代,借助人工智能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针对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过度依赖、浅表化学习和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融合的具体策略.通过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研究,以期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张欣  陈新忠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20-25,69
万物互联、虚拟现实和自控制导向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是未来教育的必行之路.在这一背景下,对教育内里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育从被动适应外在环境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为积极探索变革之路提供指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个人主体转向主体间、从由外至内传递转向内至外觉悟、从半封闭转向无边界.研究基于形体、心理(精神)和社会性三大生命要素,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价值样态,即智能教育的技能传递价值样态、认知生长价值样态及融合创生价值样态,并发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在教、学、用中分别存在着人机协同、自成系统、虚实转换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依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升级,以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智能时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背景。面对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存在之维的人工智能,教师适应技术变革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在现象学视角下,教师技术适应过程中存在着融合与疏离两种取向。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疏离的诱因主要在于具有类人属性的智能技术难以实现人文关怀、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缺位与滞后、智能技术的居间作用含混、技术意向性与教育意向性的混淆与割裂。对此,智能时代教师技术融合应关注以下路向:聚焦情感捕捉与人文关怀,创设基于师生情感感知的智能服务机制;促进教师技术价值感知,构建教师智能技术胜任力情景化培育机制;注重内外兼修,设计教育领域内人工智能的伦理规约准则;构建校本化教学技术伦理防范机制,拒斥智能技术背后裹挟的技术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智能体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助力实现教育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效果等有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愈加紧密,但教育智能体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使教育智能体更好地服务教与学,文章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对教育智能体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智能体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智能体已在支持个性化学习、扮演虚拟教学角色、实现人机情感交互等领域取得应用,但仍存在决策精度较弱、对话能力有限、外观设计简单、情感交互不足等问题.未来,教育智能体将与大数据、深度学习、情感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以其"智能"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赋能教与学的变革与重构.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方式,对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跨学科、多领域的特征决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必须依靠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探究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内在机制,设计中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文章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以情境学习和活动理论为依据,明确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构建了以人工智能和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支撑,以选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法、创设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评价为过程,以适应未来智能社会为目标的“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框架。基于此,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活动组织、资源创设与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参考,助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学习者模型的“复杂性”和机器智能决策的“不透明性”,使得可解释学习者建模成为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议题。可解释学习者建模旨在通过对学习者多维度、多层次、多场景的精准刻画,实现学习者的可表征、可理解、可干预,进而为学习策略、教学模式、教育评价的设计和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外在学习行为的准确表征、对学习者潜在特征的深度挖掘、对学习者模型的完整构建以及对学习机理的准确阐释,且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进而增强教育主体对机器智能分析与决策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可解释学习者建模能够实现全景化细粒度的教育诊断,提供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学习干预,推动高度适配且便于实施的教学决策,支持综合化高效能的教育管理,在“人机协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还需通过加强多学科理论融合、科学智能方法运用、智能教育产品研发等途径推进可解释学习者建模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生成式大语言模型ChatGPT引发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阐述智能及智能评测的有关概念及挑战,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学习和教育系统的影响,提出教育在智能时代可能发生的变革,以及在教育智能化过程中教育测量承载的历史使命。展望教育测量未来发展,教育测量应与智能认知研究相融合,广大研究者应致力于智能模型测评、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的融合研究,促进智能技术在教育和学习中的合理应用,使教育测量在教育变革及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产品的创新,为智能双师模式与学科教学的深入融合带来了可能。在"互联网+"逐步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教育呼唤教师能够在智慧空间与机器人共同协作,探索基于智慧学习空间的智能双师课堂教学新模式,以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时代发展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习者要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同现实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借助同他者的对话,求得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2019年5月,成都市武侯区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武侯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为载体,教师“差异化教”“精准化教”、学生“自主化学”“协同化学”、管理者“智能治理”“精准服务”三方联动,转变教与学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宜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融合智能系统将会促发教育体系的变革。在其系统支持下,未来课堂如何进行设计引起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为此,首先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及人机融合智能相关研究背景;进而从内涵、本质、关键技术和问题等方面,对人机融合智能进行了梳理与阐述;最后,厘清人机融合智能对教学的作用,在其驱动下对未来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及创新,提供智能、灵活、个性化的教学参考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19,(5):26-32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泛在学习不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的变革与发展。为实现泛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智能时代泛在学习的基础,指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泛在学习的实施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物联网、教育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泛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技术支持。此外,文章还从教学的五要素——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出发,结合闭环的教学模式,分析了智能时代泛在学习提供的教学支持服务。智能时代的泛在学习将教学关注的焦点从成果转向了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推动了个性化和深度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