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着ChatGPT的普适性渗透,人与智能机器(技术)的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为叙述焦点,探讨人机关系的变革逻辑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方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诠释等方法,深度解析ChatGPT的主要特征及其触发的变革逻辑问题。【结果】作为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升级版,ChatGPT引发了人机关系变革,主要经由协作逻辑、互动逻辑、会话逻辑、融合逻辑的嬗变过程进行体现,其中,协作逻辑经历了从“智能辅助”到“全能代理”的变化、互动逻辑从“单项控制”走向“平等对话”、会话逻辑从“机器语言”转向“情感话语”、共生逻辑从“人机融合”迈向“互为延伸”。【结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关系”框架,而是在高度嵌入与深度黏合中被重构,以此形塑出人类的媒介化交往想象。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在步入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传媒业的结合已经成为新常态,并彰显技术进化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技术层面表现为人机关系和主体关系发生变化,人机关系从相互依赖变为相互嵌入,主体关系从肉身主体向人机混合主体演变.业界层面表现为媒体、产业、职业边界多元消融形态,传统媒体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传媒产业跨界融合,传媒职业边界模糊.此外,技术引发的道德伦理、隐私、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亦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智能机器正在被“社会化”建构,人机交互赋予了机器以人类角色;人被数据化、而机器被“人化”;“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思维正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传播主体被重新界定,机器成了非人类的行动者。这些变革发生于传播的结构性层面,蕴含了深层的颠覆性伦理。人机交互正超出人是控制者的传播观,传统的价值观无法解释和应对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人类将人机交互中异质行动者的互动,仍视为或显或隐的权力争夺,过于关注权力的分配和占有,却忽略了全新的互动关系需要全新的伦理观。人机交互时代的“文化滞后”可能会成为智能技术发展的掣肘,并难以预见未来的危机,人类需要重构人机共生的信息传播伦理。  相似文献   

4.
AI主播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行业共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纽带,其出现表明人工智能已经在新闻传媒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变革。当前AI主播新闻报道正在由低水平应用向高质量应用转变,由“机器替人”向“人机协同”转变,由机械化传播向情感交互转变,对于新闻主播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它能够很好地推进新闻传播行业高效率、高稳定、高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昌凤 《新闻界》2024,(2):15-24+48
大语言模型驱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其技术工具的属性,迭代成为新型平台。智能平台基于广阔的数据基础建立多样化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从人类已有的数据中寻求解决方案、创造虚实交互的世界。智能平台时代智能体涌现,催生多智能体系统,构建现实与虚拟的层叠交互结构,变革现实的结构与形态,驱动关系重构(人机共生)、结构重组(虚实交互),导致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功能性变革,势必驱动社会由外而内的适应性变迁,推动整个文明的进化。同时,智能体依赖、人机信任、价值体系的协同以及文化的滞后,将是智能平台背景下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城市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智慧城市正成为典型的城市形态。文章以人机传播为智慧城市传播研究视角,将智慧城市中智能机器系统视作与人类共享本体论地位的机器主体,而非再现和表征城市的工具,突破了传统城市传播人类中心主义的传播观。智能机器承担了数字对话者与治理合作者角色,构建了智慧城市人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并且,在对话与合作中人机传播重塑了城市样态,使智慧城市处于不间断的动态自我更迭之中,生成人—机器—城市复合体。为提升智慧城市人机传播系统的动能,文章提出应从发展智能机器系统的社会性与提升公众参与性出发,塑造更具人机可沟通性的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7.
萧萍 《现代传播》2022,(9):155-161
在智能人机互动关系中,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数字音乐生成和传播各环节,催生出智能化的音乐生成、传播和审美范式。这不仅拓展了人类音乐创作的既有模式,也凸显出人工智能音乐技术现象学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跨学科交叉视阈下,“技术具身”是智能机器对人脑音乐创作神经网格规律的镜像学习,智能音乐的技术突破则是人类敢于对“技术想象”的必然结果,而“技术共情”则实现人工智能在艺术认知领域的拓展,连接音乐艺术的听觉情感,建构智能音乐传播和音乐审美的人机互动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李赫  黄振 《今传媒》2023,(4):19-21
本文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机之间产生的相应问题和解决对策。文章简要阐述了智能时代的定义,重点讨论智能时代下赛博人的伦理思考与人机传播关系,认为在后人类主义视角下,人机合一并非一片光明,人机冲突等现象屡见不鲜,提出在智能时代下,赛博人与机器应当相互协作,发挥各自所长,以人机协同、人机合一的方式共同促进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底层技术逻辑的迭代成为驱动变革的重要力量。以ChatGPT为代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标志着从局限于单领域的AI1.0时代向通用化、平台化的AI2.0时代的过渡,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信息基础设施将引发新一轮信息革命,重塑信息生产机制、信息整合形态、信息分发网络和信息交互模式。这一变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人工智能作为智能互联的超级媒介可突破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过载与流通低效等困境,更在于人工智能颠覆性地具备了以行动者身份对人的思想施加影响的能力,“人机共生”的新主体时代将对以人为主导的传播研究范式与信息传播伦理带来冲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溯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人类心智的溯源,通过发生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差异和优劣,从而演绎推导出人机融合智能的可能.计量统计分析了当前人脑融合智能的文献后发现,人机融合智能更多地体现在神经科学领域,人机融合智能和传播间关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复杂程度的次第划分了三类人机融合智能:...  相似文献   

11.
胡鑫鑫 《视听》2016,(7):104-105
我们一般的假设是电脑只会做人类所指定的事情,而作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极力推崇"机器会思考"这一富有争议的观点。那么,"机器能思考"对现实社会意味着什么呢?会思考的机器对作为发明者的人类来讲是天使,还是恶魔?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个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个体认识和了解外在环境的工具,也是人体的体外化系统的最新进展。其次,人类智能创造并维持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无限潜能的结晶,但人工智能本质上不同于人类智能。关键的是。  相似文献   

12.
智能时代推动了图书馆的深层次变革,精准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普遍诉求与实践难题,而人类与机器的智能协同为图书馆精准服务提供了可能路径。本文通过对精准服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梳理,总结了图书馆精准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机智能协同的图书馆精准服务模型,提出了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实现路向。人机智能协同的图书馆精准服务模型在采集用户多模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机器与专家的协同决策形成问题确定、服务映射、服务实施、效果检验等4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闭环,指向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实现。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用户模型、问题根源、服务机制、研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19,(4):6-7
彭兰:Web2.0之后媒体变革的起点是移动互联网,但它更大的趋向是媒体智能化,或智媒化。智媒化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以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二是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三是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  相似文献   

14.
智能革命浪潮下,智能媒体场域中的人机关系发生了由工具性寄生关系到竞争性共生关系的根本转变,人与智能机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人机关系新样态为新闻传媒业带来新的伦理挑战,新兴的技术逻辑冲击传统的新闻专业价值规范,数据霸权、算法独裁、虚实模糊等新问题逐渐凸显。要避免技术权力与技术逻辑对新闻从业者主体地位与专业价值的异化,实现人机和谐共生,可借鉴价值共创理论指引的主体间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思路,以人为中心规范技术应用边界,发挥新闻从业者主体作用,构建长效人机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智能传播逐渐成为加快和加深人类自我认知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人机融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智能传播体系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总览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系统化、平台化、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产业化、智能化七种人机融合基本特性,详细分析了智能传播体系中人机融合的关键共性技术,并从政策法规、平台基础、内容生产三个方面展望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存、交往的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境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当下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催生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亲密关系发展的可能,研究人机关系正当其时.在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中,人类与机器产生亲密的联结,与机器进行情感交流,对机器产生依赖,将机器人视为"家人""朋友"等人...  相似文献   

17.
翁昌寿 《中国出版》2023,(18):16-24
以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创新扩散,深度改变了数字内容供给侧结构,带来了人机共生、共创的数字创意生态重构与话语权再分配。文章以我国28家出版类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为研究样本,呈现AIGC创新在出版业扩散的路径、出版业采纳智能内容科技的实践与布局,由此进一步洞察在人类创意创作与人工智能生成所构成的新型人机关系中,智能出版如何做好价值判断与文化定位,并保有人类文化创意的“灵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逻辑入手,结合ChatGPT的实践,探究以数据为中心的AIGC价值观和伦理问题。由于数据集的种种缺陷,AIGC存在系统性偏见、价值观对抗“、观点霸权”、刻板印象、虚假信息等问题。本文还基于人和机器学习的本质,进一步探讨了一些重要命题。人类学习与人工智能学习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人机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趋利避害的最优解。AIGC也是人类社会的镜鉴,此前人类未能意识到的自身缺陷,如今通过智能生成内容暴露了出来,人类要反省和提升自身,并且要重视人机伦理关系的大图景。  相似文献   

19.
欧林宁 《视听》2023,(4):13-17
《银翼杀手》独特的视听语言诠释了未来人类与机器之间关于“主体性”的挣扎与思考,以人类“他者化”倾向为基础,以机器“主体化”趋势为载体,透过拥有“记忆”的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知到人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未来人机关系,通过后人类视域去理解未来“人类”的主体性缺失,将为我们重新思考未来人机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提示着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探讨人与造物主、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话题。  相似文献   

20.
高慧敏 《青年记者》2022,(18):90-92
当机器不仅是工具而且开始承担主体角色时,人机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机融合也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本文主要考察智能传播时代人机融合形态,即感知融合、认知融合及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