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点关注,但相关研究付之阙如。为探寻博士生延期毕业原因及矛盾根源,研究访谈了32位博士生及15位导师。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学习与传授,得出延期矛盾的根源如下:延期博士生学术基础与高深知识高深性、深奥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学术动力与高深知识开放性、探索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自学能力与高深知识个人性、缄默性的失配,院系培育服务与高深知识学习、传授方式的失配。为改善延期现状,研究建议:应严格把控博士招生环节,多途径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正视导学冲突的负面效应,弥合师生沟通的现实张力;加强过程监管及考核力度,回归科研评价的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2.
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竞争的加剧,博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愈发普遍。文章在分析延毕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从个体特征、导学互动、院校培养机制三个层面分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偏长、学术参与不足的博士生陷入延期毕业的可能性更高,理科博士生延毕情况较文科博士生更为严重;良性的导学互动对抑制博士延期现象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院校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性,结合专业基础与学科前沿,能够有效降低博士生延毕风险。博士生延毕的影响因素存在学科异质性,在优化培养机制、合理设置学制时应考虑学科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讨收紧培养关口与博士生延期毕业概率的关系发现:严把资格考试(事前控制)关口和论文开题(事中控制)关口均能显著降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而严把正式答辩(事后控制)关口会显著增大博士生延期毕业概率;学科因素对上述关系产生了调节作用,即在自然科学领域显著增强,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再显著。为降低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自然科学领域博士生培养可前移管理重心,从资格考试、论文开题两方面同时发力;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培养可寻求其他有效的制度工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已经引起各国高等教育学界的关注。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个人先赋性、外部环境、个体自致性三个方面。个人先赋性对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学科文化、导师等大学支持系统、社会就业环境等,会间接影响博士生的毕业时间;博士生的个体自致性特征是影响毕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致性因素的叠加、消减作用,使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个性化、动态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对其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博士生进行追踪式的个性化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年对北京大学延期毕业博士生开展的调查,研究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通过对博士生延期状况和主要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博士生延期现象的本质,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博士生完成其培养环节,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学校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6.
使用对全国12所大学91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应用“教育生产理论”、“入学选择理论”以及“激励理论”构建分析框架,考察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我国博士生接受的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且效率取向不明显;资助类型与博士生学术产出、生源吸引以及学位完成时间存在相关关系;“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对其他资助类型,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促进学位完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证实了资助是有效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及其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必须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水平,改善资助结构、提高资助效益,构建“绩效+公平”导向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延期博士生的“佛系”心态本质上是博士生对科研压力和自我应答能力不足所采取的一种私我退出策略,其生成与博士生培养制度、导师指导和学生自身等因素密切相关。延期博士生“佛系”心态呈现为理性与随性兼具的精神特质、焦虑与进取共生的心理特征、务实与逃避交织的价值诉求,由此造成了高校管理成本增加、师生关系潜在风险以及学生身心健康隐形损害等问题。遵循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恪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提出了相关对策,即深化博士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博士生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疏导,倡导博士生自我调适,以纠正延期博士生的“佛系”心态,助推博士生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分析9816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发现:第一,四成以上延期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得分超过了按期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均值。第二,根据学位论文是否高质量可将延期毕业博士生分为两类群体,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在学术时间投入上显著高于按期毕业者,但其就读心理压力较大。第三,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更可能出现在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基础学科领域,学术志趣明确和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博士生更可能成为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为此,培养单位应针对合理延期毕业的博士生采取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知,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在人口统计变量特征等方面不存在差异,而在学科、学习方式等维度上存在明显不同。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可以归因为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两类,个体因素主要体现为博士生专业基础与科研能力、读博动机以及学习方式;制度因素则包括导师指导方式、论文选题工作、科研成果发表要求、学业考核制度、科研资助政策、资助方式、国家公派政策等方面。认为改进的切入点在于改革招生政策、完善培养制度以及切实落实院系和导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博士生教育面临获博士学位比例低,获学位用时长,少数族裔、本土学生以及女性学生学业完成率低等困境。造成博士生学业完成低迷的原因除严格的淘汰制度外,还包括院系要求不明确、论文选题不当、导师指导不力、学生能力不足、学习意愿不强、人际关系不和、资助不足以及就业市场对博士学位需求不足等。美国的经验表明,完善招生环节、强化分流筛选机制、加强导师指导绩效考核以及更好地发挥院系主体作用有助于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名正处于延期阶段的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分析,发现:延期博士生消极的自我认知是强化结构性困境的关键要素。象牙塔到现实的连接断裂,带来了自我预期落空、群体位置变动和机会成本显现的情境变动,衍生出“延期就是失败”的消极心理感知,进而引发了人际疏离、自我设限和心态失衡的角色实践。鉴于此,提出:在博士生教育中,应从减少环境变动、完善帮扶系统、提供就业支持等方面完善纾解延期博士生的学术困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相关数据,分析学科类型、学科水平、导师科研水平、招录方式对博士生学业完成情况的影响发现:学科类型的影响作用最大,博士生学业完成情况呈现鲜明的学科特点。医学博士生的学业完成率高,花费时间短,理学与工学博士生的学业完成情况相仿,招录方式对三类学科博士生完成学业也有重要影响,学科水平有局部影响,导师科研水平的影响不突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博士生的学业完成情况相似,所选因子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因此,完善博士生培养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培养年限和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生离校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为39.68%,在延期群体中,48.15%的平均延期时间为一年,且延期率和延期时间在不同个体、不同学科及不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首先,自然科学中,男性延期概率显著低于女性;入学年龄越大,延期概率越高,延期时间也越长;博士生培养的贯通程度越高,则延期概率越低。其次,与人文学科相比,农学的延期概率显著更高而医学延期率显著更低;入选"一流学科"的博士生延期概率显著更低。第三,在自然科学中,院校层次越高,则博士生延期概率越高,但不同区域间延期率的差异并不显著。根据不同学科"内在规定性"和学科知识生产属性制定合理的培养周期是重要的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14.
张茜 《江苏高教》2022,(8):84-92
学术志趣是坚定个体学术道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的核心要素及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并构建了学术志趣成长机制模型。模型显示:先赋背景和早期学术经历影响学术志趣的最初萌芽;个体学术投入度与获得感是志趣成长的内驱动力;学术组织支持和学术劳动力市场是作用于学术志趣的外部动力;学术认同是促使博士生确立学术志趣、从事学术职业的决定力量。通过加强本科阶段学术训练,严格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学术组织支持,优化学术劳动力市场生态,有助于深化学术内在认同,引导博士生以学术为志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博士生招生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与高质量学术型博士生培养不相适应问题的分析,对建立有利于高质量博士生培养的学术型博士生招生机制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的数据,对研究生学业满意度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度相对较低,在学术科研和资助制度等方面最为突出。定量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读研动机、导师指导时间、家庭经济情况与学校层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影响学术学位研究生满意度的性别、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并不起作用,说明当前两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度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竞争与职业发展等多种压力源影响之下,博士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群体.基于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博士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且针对性的学业支持体系建设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指导、经济资助以及职业规划等领域的学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博士生的焦虑情绪,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基于博士生行动力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学业支持对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舒解效应,需建立在博士生自身积极行动的基础之上方能奏效.鉴于此,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并为博士生提供全面的学业支持体系,以改善博士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校2047名博士生的实证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理念、指导范围是导学关系的影响要素。博士生普遍认为导师在学术指导、道德培养、生涯引导、情感支持四个方面对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实证调查分析发现,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5个:博士生对于学术的兴趣及喜欢程度、终生从事学术探索工作的学术志向、导师的影响、对学术环境性质的判断、对学术工作是什么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女博士生在追求科研卓越的道路上较男博士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其学术表现比男博士生好抑或差”是博士生教育领域一个亟待回答的基本问题。对此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关注、了解和认识女博士生群体在接受博士生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特殊之处;另一方面有助于为我们制定男女博士生差异化指导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文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等分析技术对“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课题”的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学术产出方面,女博士生的国际/国内期刊论文数量及专利数量均比男博士生显著更低;在按期毕业方面,女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比男博士生要显著高出18.48个百分点,其延期时长也比男博士生显著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