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学生、教师、院校以及系统产生了中长期影响。为有效减少疫情损失和 维持高等教育可持续性,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适应本国的应急举措:一是职能驱动下的院校自治,包括保障人 才培养、引领科学研究和兼顾社会服务;二是政策驱动下的政府规制,包括动态的行政命令、可靠的财政供 给和连续的教学支持。但现有治理经验未能就全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予适配的指导。因此,亟须从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反思现有治理经验,结合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具体实践,为防疫下的全球高等教育治 理提供一个来自中国的理念与路径,即构建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提出保护受教育权、建立伙伴关系和 激发情感共鸣等理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为构建防疫下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国策略”。  相似文献   

2.
全球价值链与全球教育治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重塑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全球价值链视域下的全球教育治理主要有国家中心、等级体系和协调网络三种模式类型.合作、协调、互利、互信是保障全球价值链各环节顺利运行和稳步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的发展方向和应有之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教育治理需顺应国...  相似文献   

3.
全球公域是当前大国角逐的战略制高点。全球公域法理规制的范围主要表现在公海、南极、国际海底、外层空间等多个领域。目前,联合国框架内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外空和南极的全球公域治理体系,但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国际分配正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现有治理机制碎片化和滞后性问题日益突出,而新的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全球公域是新兴的国际竞争舞台,各主要大国围绕着全球公域的建章立制,在价值理念、科学技术、权益分配等层面展开竞争和博弈,希望能把本国的治理制度推介到国际层面,以获取全球公域治理规则的主导权。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公域的和平利用和制度完善,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国力来加强国际合作。在完善治理制度和构建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方位共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公域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登高望远的战略思维,又凸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基于历史嬗变和价值遵循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入手,探寻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和普遍性规律,梳理总结了其历史嬗变;从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分析归纳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6.
国际教育援外是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遭遇了价值危机、合作危机以及行动危机。在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援外提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推动全球治理。在行动策略上,构建了科学的分级管理体制,持续优化教育援外运行机制,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援外方式等,走出了中国教育援外促进人文交流、赋能全球教育治理的新路径。新时代,我国教育援外工作应始终遵循“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基本原则,彰显“互惠互利”的道义本色;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全球教育发展成果共享新平台;继续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教育援外推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被先后写进新修改的党章和宪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彰显的是全球治理领域的中国自信,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9.
多边主义以多极关怀的价值目标、多层协同的行为主体、多元张力的治理机制、多样延展的问题领域、多重普惠的治理效果为基本特征,与全球教育治理核心要素具有内在一致性,能为重塑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多边主义视域下的全球教育治理主要有工具取向、战略取向、制度取向和价值取向四种治理模式,它们相互补充,依次递进,但在全球教育治理实践中存在一定掣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教育治理需顺应国际权力集团演变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的大势,深入分析全球教育变革的特征和趋势,以承认平等互惠的多元主体、塑造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开拓多样延展的问题场域、建立协商对话的多边机制、实现普惠共生的理想效果为愿景使命,在行动路径上不断顺应多极科学的多边主义战略发展观、坚持多元开放的多边主义协商对话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主义全球治理观、构建命运共同的多边主义基本价值观、深化精准定位的多边主义历史大局观,进而形塑全球教育治理制度秩序、实现全球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建设全球教育治理科学机制、革新全球教育治理理念价值、深化全球教育治理发展格局,增强应对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全球教育治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11.
发达国家主导的现行全球贫困治理体系适用富国而不适合穷国,且广大发展中国家自身相关制度以及全球法律话语权缺失严重。中国秉持人类命运与共的利益考量,基于保障人权和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诉求,将自身发展融合到全球贫困治理的共生共融体系和进程中,合力建设发展共进、成果共享的美好世界。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减贫机制的落实和国际经贸法律规则的决策与制定,用实际行动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中国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开展贫困治理,促进WTO体制内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开展,用实际行动助推国际法实践向发展合作方向演进。中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现代国际法上国际合作的新形态,推动了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展,创新了国际法的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2.
滕珺  吴诗琪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8):12-20,39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领导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先兑现全民教育承诺,保障教育公平;通过城乡一体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包容性发展,助力联合国可持续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不断开拓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教育向前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合作,重塑世界教育治理的新格局.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平等尊重、合作共赢,努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教育治理不断贡献新逻辑与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主要是实现了全球治理理念的时代性变革,体现为全球治理目标的"时空"拓展,全球治理宗旨的"民本"趋势,全球治理原则的"权责"平衡,全球治理方式的"聚同"思维,全球治理路径的"情感"转向等,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全球治理发展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注重完善多元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坚持和完善高等教育法治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向世界充分展示新中国对外关系法治成果,实现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治体系系统集成的载体,中国《对外关系法》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对于有着正确国际义利观的主权国家)贡献了一份国家调整对外关系的“示范法”。中国《对外关系法》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对我国的全球治理观予以明确表述,并且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参与全球治理确定为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组成与权衡国际义利的考量要素。依据中国《对外关系法》,我国践行全球治理观需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致力于实现三大目标任务,响应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具体落实五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强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配套与政治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