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词学家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将其定位成以词学研究为主的专业性期刊,在确定作者人选、确立与读者取得沟通方式的编辑思想主导下,推出"创刊号",实现他的编辑意旨;而后着力搞好编辑与作者间的协作,以利于期刊的持续发展;为读者着想,争取读者参与到期刊编辑工作中来。《词学季刊》的出版,为词学研究期刊编辑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现代词学家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将其定位成以词学研究为主的专业性期刊,在确定作者人选、确立与读者取得沟通方式的编辑思想主导下,推出"创刊号",实现他的编辑意旨;而后着力搞好编辑与作者间的协作,以利于期刊的持续发展;为读者着想,争取读者参与到期刊编辑工作中来。《词学季刊》的出版,为词学研究期刊编辑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4.
《麻风季刊》是民国时期中华麻风救济会创办的一本麻风病学期刊.该刊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在知识普及上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及科学精神等内容,坚持公众立场,关心患者诉求.《麻风季刊》的普及活动对于麻风病防治知识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对现代社会的科普活动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王世贞是明代中后期的著名文学家,在戏曲、书法等领域也有很高成就,其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作品《艺苑卮言》中。《艺苑卮言》附录《弇州山人词评》,显示出王世贞开阔通达的词学观念,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大公报》注重编辑读者来信类栏目,在“读者论坛”里引导读者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以言之有理为标准,重视刊载各方意见甚至是与自己相反的见解,积极地为尽可能多的民众提供表达意见的公共空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人们开创了编辑读者来信栏目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11.
劳动教育作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其配套教材出版呈现校本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科学性、权威性较差等问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劳动教育教材出版需要基于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现实需求,以研促编,编研融合,提高教材适用性。本文以《劳动教育读本》一体化教材研发及配套劳动教育融媒体资源库建设为例,探索编研一体的教材出版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作为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在促进地域文化传播、构筑地域精神、延续区域文脉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晋阳学刊》依托山西地域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地方学术期刊的文化传播功能,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设立地方特色专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手段,将期刊建设与当地文化相关联,以期促进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传播,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晋学研究话语体系。本文以《晋阳学刊》办刊现实经验为依据,从期刊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双向需求、学术期刊参与地方文化传播的优势等方面入手,探讨学术期刊应如何助推地域文化传播与文脉传承。 相似文献
13.
14.
且把金针度与人──《杂志编辑学》评介毛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著的《杂志编辑学》一书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有关杂志编辑学的著作,是一本极有份量的著作,这就值得推荐给杂志编辑界同仁们过目了。编辑出版业是否有学以及如何建设学科体系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十载呕心沥血,他在报刊审读这块处女地上开垦了一条绿阴走廊。正如作者在一篇文章所说的,他以笔名“叶子”写作,缘于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作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这一绿阴走廊是通道,也是驿站,它专供报人和审读人员小憩、“充电”后,继续沿着它探明的通道前进。这条通道的开垦者就是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的薛耀晗及其周围的竭诚支持者。怎样沿着通道继续走下去?你读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薛耀晗的这部十万言的处女作《报刊审读初探》,必能悟到一道又一…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历史,分析这一重要刊物在现代图书馆学中享有盛名的原因,强调其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对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农村舆论动员为研究对象,借助《晋察冀日报》副刊《老百姓》进行研究,发现《老百姓》副刊借由农耕的战争表达、塑造农耕抗日英雄以及建构农耕的战争意义搭建起了农耕与抗战的关联,由此推进对于晋察冀边区农民的舆论动员.并且,以此作为研究基点可以发现,党报的农村舆论动员是通过搭建共识与建构身份认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20.
《文苑英华》是词体成熟之后出现的第一部"分体编录"型文学总集,但是它未录词体,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分体编录"型的文学总集都继承了《文苑英华》不录词体这一特征。《文苑英华》不录词体与北宋初期的上层文化特征、文化矛盾心理以及文体发展有关,从中可看出词体长期未能进入这类总集的初始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