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重。构建亲临仪式现场的情境,关注群体符号的塑造,创建真实的互动仪式,激发参与者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创建仪式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3.
互动仪式链理论拓展了互动仪式的内涵,为高中德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优化每次互动的场域,强化情感循环反馈机制,促进情感的自我赋能。据此,创建身体在场的互动场域,挖掘共同关注的焦点,达成共享情感共振,系统促进价值内化,为高中学生德性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4.
提升教师留任意愿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基于积极主义视角,采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教育生活史方法纵向、动态地挖掘乡村留任教师——T老师的心路历程,发现情感能量是支撑T老师成为“心甘情愿留任者”的内在动力,实质是乡村学校营造互动仪式的质量。提升乡村教师留任意愿需重视情感纬度,情感留人可以从改善教师人际生态、构筑成才通道等路径入手。  相似文献   

5.
课堂“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其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课堂“边缘人”身体缺场弱化了课堂交往情境,后台人格降低了个人情感体验,身份认同缺失引致班级符号式微。课堂“边缘人”参与课堂互动仪式,应保证身体在场参与课堂互动情境、共享焦点引发课堂情感连带、积累符号升华课堂互动效果。基于此,教师须以公平与质量为导向,确保课堂“边缘人”身心在场;营造充满爱的课堂环境,引发课堂“边缘人”情感共鸣;注重凝结班级时空符号,提升课堂“边缘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7.
大学课堂是知识和思想衍生的基地,是本科教学变革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需要师生双方的互相关注和情感联结。互动仪式链中的身体共在、身份认同、关注焦点、情感共享要素吻合了课堂师生互动仪式成功联结的要求,以相互关注的程度和情感能量的强弱,将师生关系分为合作型、强迫型、疏离型、期待型等四种类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师生关系的理论分类。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师生共同投入和创生课程,培养有情有义的“合作型”,为课堂教学排“水”冶“金”;激发师生共同的情感能量,避免相看两厌的“疏离型”;聚焦缺乏能量的“强迫型”,实现静态性“师教生学观”向动态性“共生互学观”转换;关注沉默学习者和“期待型”学习者,强化互动,共同实现课堂革命。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最大的儿童组织,少先队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而升旗仪式作为少先队仪式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今的少先队升旗仪式存在集体主义精神感召力不足、爱国主义精神未被充分激活以及行为习惯教育目标难落实等问题,而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恰能为少先队升旗仪式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范式下,少先队升旗仪式教育应关注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感、情感联结,不断进行符号重现,并对仪式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9.
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师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仪式。课堂中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产生群体团结、情感能量与代表群体的符号,它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一种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感,以及对参与课堂互动自信、热情、积极主动的感觉。在课堂互动仪式中,仪式强度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着以情感能量为标准的分层,分层的维度主要涉及权力与地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师生互动在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探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师生互动,本研究选取河北省某城乡结合部小学师生为样本,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究师生互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师生互动较为复杂多样,由于师生的互动投入、过程与结果不同,形成了"不相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情境作为出发点对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进行解析,发现校园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其与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特点相关,通过攻击弱者、身份认同和旁观者在场等方式将冲突性紧张转变为不对称情感能量是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立足于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情感调控能力,激发旁观者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2.
主题班会作为一种仪式或有意义的程序化活动,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实施过程。互动是有效开展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的重要手段,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主题班会的结构和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检视现有高职院校主题班会问题基础上,从主题班会的内部因素和运行机制出发,结合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的特征和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阐释高职院校互动式主题班会的核心要素,提出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有效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培育科研精神、传承学术文化的基础,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导学双方的行为互动.以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网络社交虚拟化导致导学的真实交往情境被模糊、组会焦点缺失导致导生的情感能量无法聚集、合作观念错位导致导学的群体符号无法生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对此,在破解对策方面,应尝试从明晰交往理念、丰富导学情境活动,重聚组会焦点、发挥导学情感合力,强化权责意识、构建导学合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以期构建更加融洽、和谐、健康的导学关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学德育困境的根本在于忽视生活互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对个体在一定会话际遇下的微观互动进行了阐释,为反思大学德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当前德育活动的形式化导致空洞或强迫的互动仪式出现;德育活动空间的虚拟化使会话际遇脱离了现实,德育的个体化倾向导致群体团结的减少和神圣物的祛魅。改变现有困境需要重构已有的互动仪式,增加真实情境下的会话际遇,让互动符号与群体道德返魅。  相似文献   

15.
余丹丹 《甘肃教育》2022,(17):53-57
家庭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儿童未来的发展以及幸福生活的指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应当以具体的情境为逻辑起点,以情感的培养为核心,以微观的互动行为来实现人格的重塑,其终极旨归在于个体幸福生活的回归与建构。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情境分析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互动仪式的分析,为通向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依据。基于此,文章就家庭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6.
17.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关注个体交往互动的"情境"创设、身份认同的"情感"能量激发以及群体团结的文化"符号"塑造。从这3个核心要义审视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状况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交往情境中的关注焦点不同步,集体情感能量积聚不充分,文化符号生成不聚焦。对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更多地关注在微观情境中,通过互动仪式激发学生的集体情感能量,塑造彰显学生身份认同的文化符号,强化归属感和责任感,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宿舍园区的幸福文化建设就是有力探索。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设全方位的育人情境;以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导向,凝聚集体团结的情感能量;以文化建设长效性为目标,塑造更具教育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8.
高职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与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较为契合。文章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内涵,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的情境、情感、符号三个维度检视了当前高职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而指出高职德育工作面临德育情境单调刻板、德育情感遮蔽缺失、德育符号简化祛魅三大困境,最后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了高职德育工作路径:重塑情境仪式,创设有效互动;激发情感能量,强化价值认同;再造形象符号,建构群体道德。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高职学生在30天的微博使用行为进行追踪记录,通过对13362条微博记录数据的整理,结合ROSTcm6.0和Python的社会网络、语义网络和情感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微博互动表现出:个体情感能量强大且积极向上;关注焦点层次分明;群体团结感符合主流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符号资本缺乏、圈层过于局限,情感连带不活跃、情感体验不充分、群体符号分散、缺乏集体团结力等问题。建议通过鼓励高职学生增强符号资本,扩大关注范围;调动情感投入,提高情感动力;凝聚群体共识,强化集体意识等策略,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观念与行为。  相似文献   

20.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于微观场域互动行为的研究对分析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产生与调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在线课堂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导致了诸多现实问题的产生,其中在线课堂师生冲突问题尤为显著。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成因可归结为:师生虚拟交互,真实情境模糊;师生主体异质,互动实效下降;共同焦点缺失,符号生成不畅;正向能量消解,情感链接削弱。基于此,提出师生冲突的调适路径:构建身临其境的课堂情境;交互双方树立学习共同体意识;注重符号再造及情感回归,以形成正向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高效有序的在线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