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历了"课程领导研修班"的学习、研修,让我开始不断地在教学中追问诸如此类的课程问题:我教,可是学生学了吗?学生学了,可是他们学会了吗?有一次,研修班安排我去连云港上课,上完课还有一个说课环节。张校长问我准备怎么说。我把准备的说课稿拿给张校长,张校长看了后在纸张背面写了这样3个问题:希望学会什么?何以知道是否学会?怎样帮助学生学会?我看着,顿觉眼前一亮。之后的日子里,我经常用这3个问题叩问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内容、明白秋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热爱与赞美之情。【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复习巩固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原野,和秋天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来重温一下那美好的时光,好吗?生:好。(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大家还记得它们吗?生:记得。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带领大家复习一遍,谁愿意?老师这里有很多五角星,奖励最棒的同学。(指名带读)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他把“苹”ng读成pí。pín生:柱“子”…  相似文献   

3.
一次讲座中,刘建彬老师发出一个质问——“老师们,大家关注过吗?学生怎样的状态才是倾听的状态?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倾听了吗?”这一问,我的心猛然被一击!是呀,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教师的课堂语言“:请大家注意听讲!”而很多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位老师已在提醒学生去学着倾听了,是在落实课标的要求了。对这个问题再没有深思,这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落实”需要如此深细!反思教学我们只是将目标当作了一次次的要求,一遍遍的训导。原来我们误把“训导当作了“训练”,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听,应该说是人们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  相似文献   

4.
案例:<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实地观察爬山虎,能更具体地理解课文,我想技些爬山虎带到课堂上用.可我家附近没有,想到别处去找吧又很麻烦.为了省事我就偷了一次懒. 师:你们知道哪儿有爬山虎吗? 生:我知道,我家旁边就有,我家也有. 师:那你们明天摘些来让同学们看看好吗? 生:好!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推理过程[两种情况的猜测]1.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数学课。我姓张,怎么称呼我?你们想了解张老师的一些情况吗?你们知道张老师喜欢的运动是打乒乓球还是打羽毛球?能确定吗?现在老师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这节课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你们想认识老师吗?我姓李,身高1米64厘米,你们也想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刚才我们的谈话中用到了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1米有多长?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呢?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次课堂意外的发生",从教育教学效益的角度探析,我想说三个问题:(1)张老师这节课上对华某"顶撞老师"这一意外事件处理的环节效益高吗?(2)张老师以往的教学效益高吗?(3)张老师今后应该怎么做才有更高的教学效益?先谈第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张老师对意外事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应从课前到课后,从学生到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在最近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本着"平视互动、快乐评价"的教学理念,开设了一节作文公开课。围绕这一课教学,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课前:预设观察这节作文课具体上什么内容呢?我正琢磨着,意外地收到一封已毕业3年的学生康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下雨,是吗?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境吗?  相似文献   

10.
王洁 《江西教育》2005,(18):8-9
什么是课例?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这里跟大家讲述一个我所见到的一个课例的“诞生”过程。一、开始:面对—个共同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共同的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将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教学问题呈现出来,是教师做…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好!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相信同学们上课的表现,一定会让老师更加高兴的,你们说是吗?为了感谢同学们的支持,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大家。(出示课件,播放音乐《老鼠爱大米》)师:怎么样,喜欢吗?生:喜欢。师: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后,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问题)生1: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我想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多,要想知道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要掌握它的研究方法。你们有信心吗?生:有。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  相似文献   

12.
吴玲丽 《教书育人》2013,(34):25-26
课堂就像动车,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一起往前赶。孩子在课堂上少了身体与思想自由活动的时空。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在课堂上有主动提出或思考过一个问题吗?学生有超越教学预设的机会吗?孩子真正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吗?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吗?孩子能得到提升吗?如果答案不够肯定,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的素养就不能真正得到提高。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去繁就简——减少老师过多的引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发现了一个实现教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耐久跑的课上,组织学生运用比赛的形式完成任务,在比赛之前,我先试着问学生:"昨天观看的电影《罗拉快跑》大家还都记得吗?"学生们都神采飞扬异口同声地回答记得。我看到他们这么兴奋,便随即问道:大家觉得罗拉勇敢吗?你们能够像罗拉一样勇敢吗?大家的回答依然很果断。此时,我放心将这次课的比赛介绍给大家。比赛是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你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为什么课堂上总看不到你回答问题的身影?为什么你一次次梦想成功,渴望大家的瞩目,却又一次次对自己说“我不行”?别让自卑扼住你命运的咽喉,让自信重新点亮你的人生吧!  相似文献   

15.
<正>这学期我校的谢老师上了一节组内课——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同时也是校级研究课和区级公开课。我参与、经历了他磨课的全过程,四次课的设计虽有所迥异,但次次都给我留下了别样的感觉。外面,天气虽寒风凛冽,但坐在教室里的我总感觉有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洒满了整个课堂。现摘录一个片段与大家共享:【片段】师: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吗?生: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看  相似文献   

16.
再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用新的方法引入新课。我拎着一副肖像画走进课堂,然后把肖像画打开,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了,我问:认识画上的这个人吗?是鲁迅。大家对鲁迅都不陌生,一见便识。仔细看看鲁迅肖像,说说你对鲁迅的印象。我提出问题。学生们讨论起来。讨论过了。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课上,我带上装有水的喷壶、培养皿、土壤、蚯蚓,胸有成竹地走进三年级(2)班教室。课前,我结合教材,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备好了课,并布置学生寻访、观察蚯蚓,让同学们在本次课上将蚯蚓带到课堂上。把自己的发现向老师同学汇报,大家共同分享每个同学的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18.
正一节课带来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在研课、议课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想到哪里说哪里的研课方式,让我们的课堂研究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已经被大家所广泛应用,课堂观察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一线。但是,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中,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大家——1.课堂观察如何常态化?很多做过课堂观察的老师都觉得课堂观察太复杂,要记录大量的观察量表,要分时段记录,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案例:《蜗牛》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2课,也是我刚接触新的《科学》教材上的第一堂教学研讨课。 (一)提出问题 师:课前布置大家去捉几只蜗牛来,都准备好了吗? 生:捉到了。(齐答) 师: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蜗牛。(板书:蜗牛)  相似文献   

20.
现象点击近几年,进入新课标实施以来,由于教师重视了学生的整体感悟和独特体验,大江南北的语文课堂便出现了满堂课流行的“你最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感想?”“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像她那样读吗?”“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词语教学、句式训练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课堂上突然不见了踪影。就算有,也只是在课堂伊始,象征性地体现一下。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