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2.
正确把握中国画笔墨意象特征既可以认识中国画造型思维特征,也有助于中国画论概念程式的认识转换。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语言。笔墨意识的形成源于古典文人思想的时代观照——儒、道、释文化的意识基础。但其中映射着独特的“物”“我”逻辑——“借形写神”“得意忘形”。  相似文献   

3.
水墨人物画是上世纪初老一辈艺术家把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西洋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到底是作画“第一论笔墨”还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呢 ?从历史角度看 ,古典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原则是“以形写神” ,而宋以后文人画的审美原则是“第一论笔墨”。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审美原则 ,是以写生的结构素描为造型基础 ,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通过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深刻地揭示这个时代人的本质特征 ,真情地反映社会 ,塑造人物形象。水墨人物画造型的过程是一种在个性形象的刻画中寻求普遍精神意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画意浅析     
中国画创作一贯主张从表达内容出发而探索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画的写意性使中国画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注重主观情怀的流露。早在一千多年前,顾恺之便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迁想...  相似文献   

5.
“似与不似”的美学命题是在中国艺术千余年发展基础上的归纳与总结,凝聚着历代艺术家的真知灼见,比“神”、“气韵”、“意”等更直接、更明了,更一语道破中国画的本质。本文拟对“似与不似”的概念衍变及其在绘画上的处理手法进行界定与梳理,以此探寻传统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思考这一命题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范廷宏 《考试周刊》2011,(65):33-34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画是按照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进行创作绘制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以“写意”为特点重视人的精神的直接抒发。中国画的笔墨观是以线为主.是点线和笔墨的协奏。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们把绘画的造型基础一概视为素描、速写。事实上中国画有着自己一以贯之的造型方式——线描。线描所具有的特性、线描的“线”与中国画“意”的关系、线描“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都充分揭示出只有线描才是中国画最合适、最正宗嫡传、也最有发展潜力的造型基础。理应作为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之“画味”在于它能表现出笔、墨、气、神、韵的有机结合,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产生各种美感的体验。其展现的“风味”则因时因人而异,或气韵生动传神,或工整艳丽丰腴,或怪诞丑美变形,或天然情趣盎然,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画这一国粹的独特之“味”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诱人的魅力就于它的模糊美.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展现“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那种意味独特的艺术形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的质量,有时候也需要追求模糊美,实施模糊管理.  相似文献   

10.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11.
“神”“妙”“能”“逸”自唐开始便作为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从这个体系内部来看,前三者的关系更为紧密,且有递进关系;“逸”则游离于法度之外,有自身的特殊性。关于“神”“妙”“能”,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进行理论溯源,索求各自特征,或者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从个体角度分别对“神”“妙”“能”进行讨论,而没有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若联系中国艺术的体道观点,就会发现三者对“道”的体悟是在逐步逼近的。以“道”为旨归,愈能见其高下。所以从横向看,“神”“妙”“能”是中国画三个不同的品评标准,有着各自的内涵;从纵向看,“能”“妙”“神”的一步步推进体现着中国画对体道的逐级向往。  相似文献   

12.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3.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4.
“形神”与“意象”——动画设计中的国画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神”与“意象”是中国画中关于“造型”和“传神”的两个美学概念,将这一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中国画造型元素运用于动画设计中,将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经过对中国画“形与神”和“意与象”的艺术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形神”论与“意象”论在现代动画设计上如何运用,将使我们的动画设计进入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说中国山水画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课程内容的精辟分析及重难点的设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画论也在不断发展,无数画家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传统画论的内容。南北朝南齐谢赫受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阵布势”的影响,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序内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建立了画论基础,不仅作为评画标准,同时  相似文献   

18.
“意”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理论界尚无专文讨论.人们大都是在谈到中国画的写意理论时,显露了关于中国画画意之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大致有二:一是将画之意规定为画家所绘对象的神趣韵致,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所谓写意,从表现对象的要求上说,主要是取神”;一是将画之意既当作对象的神趣韵致,又看作画家主体的某种意念情绪,有的同志说,写意,就是“写出对象的神韵意境,表达作者的感情.”应当看到,中国画画意的这两种规定,古已有之.古人在谈到画之形神关系时,有时就用“意”来代替神,“形”“意”并举,如大家熟悉的欧阳修的论画名句“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3,  相似文献   

19.
从石涛看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不是目的,从终极意义上讲,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