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2.
走近“感悟”感悟,就是阅读活动中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文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一般来说,先从感知文本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品味赏析和阅读客体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阅读主体的这种心理过程大致分为感知、体验和领悟三个基本阶段。  相似文献   

3.
赵頫 《华章》2005,(10)
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手段。朗读可以从自主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它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客体不仅要认知,而且要感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确定目标和进度;要有情感的投入,才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朗读是弘扬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朗读是让阅读主体把内涵丰富的个性特征放在阅读客体中来理解、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阅读客体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高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语言敏感的程度。读,是需要过程的,读一遍、二遍、三遍……  相似文献   

4.
读后感,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为了训练学生自主感受和解读文本的能力,老师会让学生在读完某篇文章后,写写读后感。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那么,什么是有声的读后感呢?难道就是将所写的读后感读出来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有声的读后感,简言之就是诵读,就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诵读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由此看来,诵读决不同于一般的朗读,也决不同于简单的将汉字转化成语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诵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亦即阅读主体对课文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感悟、创造能  相似文献   

6.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是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生本对话,加深文本理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把握诵读类型,强化诵读训练,以发挥出诵读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把握文本深意,形成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一、强化朗读训练,深化文本理解朗读是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可帮助学生理解语句意义,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作为师者,我们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自古以来,诵读就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是一种几经吟诵,反复感受的过程性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还能感受到文章中的语气语调、艺术手法,更能品味出作者的品性志趣、情感幽思。诵读得越多,语言感受能力就越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9.
王亮 《教学随笔》2007,(3):32-33
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凄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感悟是本、思考是本、探究是本、发现是本、创新是本。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探究、  相似文献   

10.
感悟是感受和领悟。感悟教学策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潜心涵咏、诵读体味、激活想象、创设情境等是感悟教学基本的、有效的策略。本文结合《海伦·凯勒》一课的片段教学就如何拓展感悟背景、引导学生深悟来谈一谈另外两个感悟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手段之一 ,因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 ,而朗读是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 ,是通过感知使语言材料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变成读者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 ,是在反复感受优秀的语言材料而产生由外而内的吸收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那么 ,如何通过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呢 ?一、读中比较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仅凭机械地诵读是很难达到的。俗话说 ,“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真正富有个性呢?一、自读、自悟,悟出个性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如在《燕子过海》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反复诵读,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再让学生谈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把有关句…  相似文献   

13.
正诵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目前初中语文课的诵读现状却不令人乐观: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是重讲轻读,重阅轻读,重写轻读,"诵读进课堂"常常流于形式。如何改变现状,让诵读真正走进课堂呢?结合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声音在塑造作品形象中的魅力。诵读表面上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实际上融入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诵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是:"诵读"是基本的学习手段,"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是学习的基本过程,"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才是学习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简单机械地背诵,而应该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  相似文献   

16.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阅读古诗词,应指导学生抓住四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探究体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科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说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手段。但诵读教学不能随意为之,应该是科学的、有层次的。本文将结合一系列实例探讨诵读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何为阅读感悟 ?广泛地讲 ,我认为就是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对阅读对象的感知、领会、顿悟 ,进而产生质疑、联想、想象。阅读感悟在学生生活中随时都存在 ,可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不少时候并未重视这种感悟 ,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最活跃 ,最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来训练学生。当今语文教学中提得最多、最响的一个口号是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阅读感悟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阅读感悟体现了个性 ,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有自己的知识阅历 ,有自己的人生感受 ,有自己的思想观念 ,对一篇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古今优秀诗文","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采用诵读、讨论、品味、背诵、默写等多种教学方法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更要引导学生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鉴赏古典诗词,以期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诵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