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春秋时齐国“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应是我国古代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制度确定了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北魏始行租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从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已经成为“热点”之一。为了便于备考,本文就近年来高考文言复句试题作一些分析,对应试复习谈一些认识。一、高考文言复句试题分析试题形式具体地有以下四方面:1.给译文试加关联词,考查复句关系。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应当是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C.只要……就…… D.宁可……也要……此题型1992年“三南”题中曾用过。处理此类题,首先要把题干文言复句的意思弄清楚,这就要看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本句之前是郭永指责太原帅征收超过朝廷规定标准之外的赋税供其“宴飨”享乐,之后是府里也不敢紧逼,中间题干句,应有对太原帅威胁的意味。第二步再用四选项的关联词逐个搭配,选取恰当的一项。只有 B 项表假设的关联词才恰当(题干句中的“脱”正是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相似文献   

3.
一叶 《历史学习》2005,(9):36-37
2004年4月上旬,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上海市青浦区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出土了被考古界誉为“上海第一人”的头骨、稻谷和红彩陶猪。不久,这个材料就被用于当年6月份高考(上海)历史科的开卷第一题。上海考生和教师对这道题作了较高的评价。这道只有2分的选择题,命题者曾为此两易其稿。从试题的设计上看,为了使考生“渐入佳境”,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第一道试题应当是全卷难度最低的,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是“热身”第一题。命制一道容易的试题本身并不难,但命制一道有良好导向作用的低难度试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3年的第一道试题就曾经…  相似文献   

4.
(二)我国古代赋税征收依据(古代赋税制度的含义)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二、疑难破解(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出现在《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2年第7期上面的一篇文章"高考试题研究———2012年湖北省高考文科数学22题"中出现的两道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这两道题是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的压轴题.为了方便证明,我们先给出了三个引理.  相似文献   

6.
我在中学任教近三十年了,九年前,开始坚持写“教后感”我认为历史教师写写“教后感”很有好处。“教后感”是一种教学笔记,也可说是一种教学日记。写“教后感”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记于当堂课的教案之后,这一环节可视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我所写的“教后感”内容可分为三类:(一)记自己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如1983年6月17日,我在《清朝前期的经济》一节的“教后感”里写着:因钻研“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一目的内容不深,教材中有一段话:“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我在讲课时,对教材中的“后来”二字没有交代清楚,导致学生把清代摊丁入亩制度推行的时空概念弄错了。有的学生书面解释  相似文献   

7.
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中的31题,很有特色!使之成为全卷的压轴题,也是考查短周期元素不可多得的发散性好题,要全面正确回答这道试题,许多考生感到有较大的困难.高考过后,我仔细看了看这道题,并且感到有点“面熟”,原来它与1995年上海市高考题有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两道高考试题深层次的分析思考,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现特分析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唐代两税法改革后,人头税向田亩税转移已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但“丁口之赋”在宋代逆向复现。究其原因,首先囿于南方山区地理环境,田税作为常赋征收不足,遂以丁口之赋为补充。其次,在宋代两税定额体制下,中央催督税额的无序性与制税之权向地方下移之间形成制度空间,这为以丁增税的“丁口之赋”复现提供了动力。最后,丁税征收便捷、易于转嫁的技术优势以及制度惯性为其赋予了“祖宗之法”的标签,这更为其存在奠定了合理内核。故宋代“丁口之赋”的逆向复现,凸显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人头税向资产税演进过程中的曲折与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9.
谷华 《英语沙龙》2010,(9):38-39
下课铃响,几个学生拿着同一道专业四级试题,面带笑容地朝我走来。 “老师,这道题您选什么?” 定睛看:We stood still, gazing out over the limitles_________of the desert.  相似文献   

10.
何炳棣曾从省级人丁尾数出发,指出"丁"为征税单位,而非实际人口数,因而存在着尾数。清初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各省级志书始终详细记载了需要征收赋税的额内人丁,以及与赋税征收相关的额内转为额外的人丁尾数;康熙五十年(1711)以后,不再记载作为永不加赋对象的纯粹额外滋生人丁尾数。这一变化体现了清初人丁编审制度的缺陷,并客观上揭示了传统人口统计与赋税稽征走向分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卷和理综卷中的“热学”试题,笔者一共搜集到十几道,试题的总体难度不大,这与考试大纲中删去了气体实验三定律有关.各地的试题以选择题为主,突出理解能力的考查,只有上海物理卷中出现一道开放性实验题和一道计算题(这与一纲多本的教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四套全国卷试题,我以为变化最大的是语言文字运用题,今年的试题大大增强了开放性,可谓“题向开放那畔行,改革固化语用新”。2021年高考对语用题进行了集约整合,由2020年选考三则语料调整为选考两则语料,即由“(一)语言文字运用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两则语料构成的语用新题型;一境多考,一题多点,提升语境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及试题考点含量。今年对常设的五道语用考查题又做了调整,减少固化试题,以改革促开放,展示了高考试题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试题的变化逻辑与以往相比,2022年语言运用试题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是题型变化较大,课标卷原有的三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被打破,变为与新高考一致的“语言文字运用Ⅰ+语言文字运用Ⅱ”模式。原有的成语、病句类客观题均改为主观题,新增大量的分析言语形式和内容的试题。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试题(初二)中有两道题,题目很巧妙,富于思考性,但考生中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学生还不太熟悉用构造法来解题.现分析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高考理综试题(满分300分)中,化学占108分,其中包括8道6分的选择题.在非选择题中,26题(16分)属于以铝热反应为载体的无机题,27题(14分)是以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背景的有机题,28题(14分)是考查电解与萃取的实验题,29题(16分)是与“非典”相关的综合实验题.现将理综中的化学试题分析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湖北黄冈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语言实际运用题,这道题充分反映了“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请看题目:  相似文献   

17.
今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Ⅱ)试题,给人的感觉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所谓情理之中,就是题型、题量与前年试题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所谓意料之外,一是试题材料在北京某区期末练习出现过,只是设题不同;二是学生训练过的“陈题”,其得分情况并不理想。请看下表: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新教材)第16题是一道填空题,该题条件简洁、结论明确、形式优美.从表面上看该题很不起眼,仅为已知函数求函数值的问题.然而,它实为一道内涵丰富、立意深刻的试题.透视该题,笔者以为这道小题它有两种解法、三个引申.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0,(Z2)
一、试卷特点1.题量进一步减少,赋分更为合理2000年高考化学试题的题型比例与测试目标内容基本符合2000年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的规定.Ⅱ卷的题型、题量不变,四道大题,每大题含2小题,分别测试中学化学中“化学实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四个方面,目标内容详见表1、表2。第1卷变化较大:第二大题(1~2选)由1999年的12道小题改为8道,每小题赋分由3分变为4分共32分。第三大题(单选题)由1999年的8道小题改为9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2道选择题(以下简称“本题”)如下:(2022·广东卷·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D)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