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6世纪,汉传佛教传入日本,此后日本的佛教建筑深受中国影响,对中国佛寺多有模仿和借鉴,但又有不同于中国的特色,非对称就是其中之一。比较中日佛寺的布局,分析日本佛寺布局中的非对称特征及非对称在日本其他建筑形式中的体现,可以了解空间观念、自然因素、审美观和宗教等方面对于日本建筑形成非对称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陈亚萍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楚王刘英;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比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早建二年。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是楚王刘英。刘英,...  相似文献   

3.
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6世纪,汉传佛教传入日本,此后日本的佛教建筑深受中国影响,对中国佛寺多有模仿和借鉴,但又有不同于中国的特色,非对称就是其中之一。比较中日佛寺的布局,分析日本佛寺布局中的非对称特征及非对称在日本其他建筑形式中的体现,可以了解空间观念、自然因素、审美观和宗教等方面对于日本建筑形成非对称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梓州是佛教传播较为繁荣的地区,佛寺林立,慧义寺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所。唐代入蜀文人与之多有关联。王勃、杨炯、杜甫、李商隐都在此活跃,交游饮宴,或为碑文,或为诗歌,慧义寺的历史与环境成为文人抒写的题材内容。文人的佛寺碑文既反映出文人与佛教之间的勾连,也体现出他们特定时期的精神面貌和心志追求。以此,研究唐代文人的佛寺碑文,探讨他们与佛寺的关系,既可寻绎佛教发展传播之线索,也可从中观照文人精神风貌演变之脉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泰国清迈省和南奔省几座佛寺的田野调查,发现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是较为多样化,同时受着孟人文化、印度文化、蒲甘文化、兰那文化以及泰国中部地区文化的影响,此外,一些佛寺里甚至还发现有汉传佛教的痕迹.这期间必然有一定的历史联系.因此,依据对泰国清迈地区部分佛寺的田野调查,对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的佛寺艺术风格和佛寺历史的情况进行一个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在中国弘扬佛法,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中,传法的(?)侣是舍家而皈依佛门的,他们修持、讲经都在寺庙里进行.因传授佛法的需要,佛寺这种宗教建筑,具有不同于世俗建筑的特点.首先是供奉佛的地方,在中国的佛寺中,都是宫殿式建筑,以表示佛的至高无上性.一般在南北中轴线上,修建多进的佛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佛寺是佛教僧尼及其教徒供奉佛祖、进行修持并且居住的住所和建筑。佛寺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是在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然而“寺”这个词却是地地道道的“国货”。在我国秦汉时期,有“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等,然而这时的“寺”却是指官署的。大理寺掌管刑狱,太常寺掌管礼乐郊庙、社稷(古代“社”是土神,  相似文献   

9.
北巴克特里亚地区位于古代印度-犍陀罗与西域两地之间,是丝绸之路上佛教向北、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地,其早期佛教的发展对西域佛教的历史文化面貌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从佛寺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的布局进行梳理和类型学分析,将其归纳为“印度式”“犍陀罗式”“巴克特里亚式”三种典型布局类型。进一步考察西域地区早期佛寺中的文化元素的来源,可以发现西域地区古代佛塔形制及佛寺整体的配置均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布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人咏长安佛寺诗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不同时期,反映了长安诗人喜游佛寺的文化风尚和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不同时期佛教政策的差异、长安佛寺文化的流变,折射了唐代文人对现实政治、宗教信仰、时代盛衰等问题的深切思考,具有丰富翔实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印度发源的佛塔、佛寺在向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周缘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沿途的文化元素,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多层)方形塔基-柱形塔身"的佛塔形制,以及"塔院-僧院"并列分布的佛寺布局模式,可见佛教寺院风格渐趋简单、封闭,反映了佛教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不同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元素之间的矛盾与调和.  相似文献   

14.
池州境内石台的杉山唐代就建有佛寺,宋代后佛教相当兴盛,今尚有佛寺和僧人墓塔、墓碑的遗存。近年来随着杉山的旅游开发,杉山佛教的历史也渐为人们所注意,文章依据留存的文献、文物,对杉山的佛教史迹进行了查考,尽力勾画出杉山佛教发展的大致线索和基本轮廓,为地域文化研究、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佛寺功能及其演变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佛后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国王频毗娑罗在城外的迦阑陀竹园建造房屋,供佛陀和他的弟子居住,这就是有名的“竹林精舍”,也是僧伽有寺院的开始。佛寺在古印度称“僧伽蓝摩”,简称“伽蓝”,意为众僧共住的园林或精舍,还有一种供佛徒修行的空闲之处叫“阿蓝若”,简称“蓝若”,此时,佛教已成为一种有组织、有教义的团体了。最初佛寺的功能,一是众僧居住之处;二是说法修行之所。其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千差万别,可为城外群房,也可在绿林树下筑舍。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早在秦代佛教已东传,但一般公认,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汉武帝之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8人到西域寻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者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书、佛像到达洛阳。汉明帝在洛阳东门外建“精舍”迎接他们,稍后取名“白马寺”,这是中国汉代第一所佛教寺院。寺,在中国历史上曾为封建王朝政权部门官署之名称,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男子接受佛寺教育成为傣族的一项重要传统。通过分析傣族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佛教自身的改变、统治阶层的需要、个人选择的必要性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宋代福建佛教在五代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达到鼎盛。笔者试追溯其原因并从四个方面即佛寺经济、佛徒数量、佛寺林立、佛教文化繁荣来论述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禅宗作为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宗派,有了更多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接受的可能。元稹作为宏大时代下的生命个体,一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其家庭境况,还是在宦海浮沉中的独特生命体验,都促使其与佛教发生关联。在这样的情形下,元稹诗中表现出以参赏佛寺、交游佛僧以及援引佛理入诗等为代表的佛教书写情况。  相似文献   

19.
河北雄安地区的祠庙信仰包括佛、道以及民间信仰,其中佛教出现较早,也最有影响。它兴起于后魏,主要集中在今安新县境,隋唐时期开始向雄县等地扩延。北宋建立后在辽宋对峙的背景下,佛教发展势头一度放缓。金之后,雄安地区成为畿辅之地和政治核心区,佛教迅猛发展,元明时期达至高潮。佛寺主要分布于乡野村坊,元朝时仍主要集中在雄县,明代时安新县境则有了较大恢复,虽然与雄县佛寺数量仍有差距,但差距已大为缩小,呈现出县域间大致均衡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虽然名僧名寺较少,但它深入民众底层,与儒、道及民间信仰进一步融合,日益世俗化、民间化,是研究中国佛教民间化、世俗化的一个绝佳样本。  相似文献   

20.
沿江佛教文化是道、儒、禅多家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该地区佛教寺庙建筑是皖北的道家文化和皖南的儒家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宗教寺庙建筑是古建筑遗产中的精华,寺庙建筑集结了宰相王俯、皇室宫殿、封建祭坛等建筑的最高水平。分析沿江地区佛教寺庙建筑内部的陈列设施和空间布局的文化意境,并与现代园林布局比较将对佛寺建筑的格局研究以及佛教宗教建筑的保护和借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