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雕刻灵魂     
大卫——我的隔壁邻居——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有一天他正在教他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割草机割草。当他正教他如何在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去问事情。当大卫转身回答问题时,凯利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所过之处,大约2尺宽的一条痕迹已被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2.
郑良东 《东南传播》2014,(6):184-185
<正>"玉不琢,不成器"古往今来,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而玉石文化的精髓,也是更多地来自于"琢磨",以及生生不息的创造。而为了展现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雕刻艺术家们还应致力干"妙"用构思与技艺、追求"传神"、"品味"艺术美、与玉石"通灵"等。"玉不琢,不成器。"古往今来,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而玉文化的精髓,也是承认美玉在琢磨,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而为了展现玉石雕刻作品的  相似文献   

3.
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徐人仲新闻工作者,是现代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在当代中国,我们的记者、编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工程师。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信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层次问题。这是今日...  相似文献   

4.
先雕刻自己     
张鹰 《兰台内外》2006,(3):64-64
婚姻是两个好人之间的战争,很多人抱着对方是“可改造好的人”而与其结婚,尤其是女人,操雕刻刀的水平并不比雕塑家差。她们把丈夫当作半成品,执意要通过自己的加工,使丈夫成为人见人夸、自己看起来爽心悦目的艺术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男人是女人这座学校的学生,为师满怀爱心地予以雕琢,予以改造,予以管束是  相似文献   

5.
郑寒 《新闻世界》2009,(5):141-14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歙砚雕刻技艺”深受业内外各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歙砚雕刻技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忽视,一直未能被升华到“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审美审视,所以一旦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格外引入关注。同时,更因为“歙砚雕刻技艺”是个实践性、理论性均较强的命题,因此导致砚雕家与理论家均难以单独来完成,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前不久,笔者有在清华美院的“充电”机会,学习了一些理论.于是将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就有了这篇《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  相似文献   

6.
拜湃 《报林求索》2009,(2):34-34
<正>长春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如果说电影是雕刻时光,那么长春就是雕刻时光的城市。电影是长春的名片,而长春电影制片厂则是这名片的代言人。新中国第一部电影在长春诞生。许多有一定年纪的人都是看长影的电影长大的。  相似文献   

7.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是否诱人,与它的“眼睛”是否传神密不可分。记得刚学“爬格子”时,标题常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经“整容”后的“眼睛”往往变得生动而有鲢力,我不禁为编辑老师高超的“美容术”拍案叫绝。可是,含辛茹苦“熬”出来的“豆腐块”虽然见诸报端,偶尔也能赢得战友们的喝彩,但我却轻松不起来,常为自己蹩脚的标题制作术黯然神伤。为此,我静下心来,苦练“内功”。从锤炼文字到修辞手法,从古今名联到唐诗宋词,从格言、警句到顺D溜、歇后语—…·广采博览,反复琢磨,并把平时从报刊、影视和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笔专程赴淳安千岛湖镇采访了一位酷爱雕刻的民间老艺人徐和灶。  相似文献   

9.
凡是见过黄乾洲的人,无一不对他那大大的眼睛、厚厚的耳垂和以及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在石艺界有着“雕刻小生”之称,别号“石乐”的福州小生,凭着自己对雕刻艺术的热爱和一般勤奋踏实的精神,打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回顾黄乾洲的艺术之路,我们发现,每一个成就的取得背后都凝结着他全部的汗水和心血。小时候因家境贫寒,为了读书,9岁的乾洲带着弟弟走到十几里外的隔壁乡去卖“糖胡芦”凑学费,但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埋没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上中学起,他就在美术方面崭露头角,画画总是年段前三名,“小作…  相似文献   

10.
灵魂家园     
云游云南,在不经意间成了我们这个工业时代的城市人的私自选择——云南的山水为你准备了无限大的私秘空间。在这里,你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而要保存这份美好的私秘。最好的办法是:将它当作永远尘封的往事。如陈酿,不轻易去碰。  相似文献   

11.
阐述大理古代雕刻印刷的兴起,各个时期雕刻印刷的基本概况,以及雕刻印刷对大理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倩 《大观周刊》2011,(47):83-83
艺术创作的意图不在于观察和记录视觉经验即真相,而在于万物赏心悦目的表象下潜在的精神幻象即灵气。印度艺术虽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真实的”。但在表现印度人的心灵方面却不同,印度艺术追求视觉形式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印度艺术的理想是精神性和情感性的。而世俗性和理性的东西居于从属。  相似文献   

13.
苏淑娟 《兰台世界》2012,(19):46-47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印章艺术发展过程中,宋代印章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既层出不穷地涌现和产生出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又精密细微地记录和反映了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一、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中国的印章艺术起源很早,制作印章的材料主要包括铜、木、石、金属、象牙、玉等,《史记.孝武本纪》  相似文献   

14.
大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都有公墓,换一种说法,那里是灵魂的栖息地。它看起来似乎是替死者准备的,但对于活着的人,其意义并非仅止于凭吊、祭祀。《论语》记载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先人坟茔,祖宗庐墓,在对维系社会秩序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社会信息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特有的资助。笔者所旅地域不多,所谒公墓更少,忆及实录,略以思辨,聊存备考。  相似文献   

15.
灵魂的救赎     
有三位高尚的人,都曾为自己的著作出版规定了出版日期。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忏悔录》里,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 1800年后,再发表这一作品;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在其遗嘱中称,他的《秘密日记》要等他死后 100年才能出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将其《莫斯科日记》藏之高阁, 50年以内不得公之于世。   这三部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真实,真实地记了自己和别人。真实成了这些著作推迟出版的原因。   我们从三位高尚的人身上似乎看到了一个矛盾:他们既追求真实,但又用推迟出版回避真实。真实是一个烫山芋,想…  相似文献   

16.
建筑的灵魂     
一个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而只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才能够凝固成一个城市的灵魂.惟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学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着灵魂的魅力和光彩.……  相似文献   

17.
建筑的灵魂     
城市的标示就是建筑。没有建筑, 也就没有城市。但是,建筑并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结合体,并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建筑是有灵魂的。当我们想起北京的时候,我们说她与上海和广州不同,与东京和柏林不同,区别并不是因为建筑的外型,而是她内在的  相似文献   

18.
灵魂的重量     
《全国新书目》2013,(9):54-55
在《少有人看见的美》中,苏缨对名画进行了另一种解读——诗性、灵性与终极追问,囊括西方人文的主题:占星的观念、灵魂的重量、人类的雄心与谦卑、上帝的时间视角、历史的终点等。视那些由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等等伟大哲人们无声浸润于社会与艺术之内的诸般奇异哲思,为着力描摹与分析的东西,不是从艺术角度,而是从思想角度切入,从画面上小细节的意蕴,到画面外大历史的背景,书中尽皆呈现。  相似文献   

19.
作家王力雄在《天涯》杂志里曾发表了一篇《灵魂纪念馆》的文章,鉴于他面对父亲的骨灰盒,鉴于他长久以来对死亡的思索。他有一个困惑:如果人在死亡后能够选择的话,他绝对不会愿意自己被放在骨灰堂这样一个地方。放在骨灰堂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供后人纪念用的,儿子纪念父亲,那孙子还会不会记得,曾孙子,曾曾孙子呢?人死后,为什么会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什么时候是个头?而头又是什么?是被后代遗忘?还是被骨灰堂当作无人认领的废品抛弃?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灵魂     
《新闻窗》2005,(2):61-62
时下,报纸的各种低端竞争比比皆是,盲目模仿可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其实对报纸而言,这种低端竞争很难把自己打造成一张真正有影响力的、受读者和市场认同的报纸,因为一张报纸是否最终获胜,是要看它是否具有“灵魂”。报纸的灵魂就是报纸的新闻理念,也即报纸的总体新闻追求,它是通过每一天报纸,日积月累地将一群办报人坚定、准确、持续的总体新闻追求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