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江是我国流入南海的最大水系。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地理区位,使珠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我国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珠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是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下游是粤港澳大湾区。然而,受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珠江流域的上下游和东西部之间贫富差距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动力不足,局部区域面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系列挑战。为全面加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议抓紧开展顶层设计与科学研究,形成以强化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为基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流域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资金、信息、数字等要素有效配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大湾区在系统平台、支付市场、投融资业务、金融监管等领域,正逐步探索区域数字金融协同发展新模式。然而,金融市场制度差异大、资源配置不均衡、数据跨境流通受阻等问题,制约着大湾区数字金融协同共建进程。借鉴国内外的典型经验,大湾区应在市场制度、资源配置与跨境数据上建立合作新机制,打造产品丰富、交互智能、流程高效的数字金融协同发展体系,为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3.
杨惜爱 《学会》2021,(1):32-36
该文结合科技社团的特点和专业优势,探讨了科技社团服务大湾区融合发展内涵与路径,总结了科技社团服务融合发展实践工作,对做好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机制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但针对大湾区基础研究的协同机制研究仍存在一定研究空白。本文从粤港澳拥有的基础研究资源禀赋出发,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成本协调模型,按照Rubinstein轮流出价博弈模型进行博弈分析,分别研究在委托研发模型和成本分担、利益分享模式下,企业方和学研方获得的增量收益情况及利益分配均衡点。博弈结果显示,企业方和学研方共同承担R&D成本,共同分享市场分成的净收益要大于固定酬金和单纯市场分成方式,是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方式。基于此,本文以基础研究链条构建了粤港澳基础研究“目标协同-过程协同-资源协同-成果协同”概念模型,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及以后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发现:广东产业政策主要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同时强调与港澳合作,香港产业政策主要由粤港两地政府共同颁布,澳门产业政策主要由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且与粤港合作程度较低;粤港澳三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但均强调环境型工具的使用;大湾区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战略目标较为一致,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地方差异性。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工具和目标关联模糊、产业补贴存在弱化市场机制的风险、产业政策导向的资源配置不均、产业政策与配套政策缺乏联动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导向从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政策体制的适应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协同性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是科技资源流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补的过程。本文通过已有研究和基本假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投入产出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目标成果和提升路径,提出应遵循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对科技创新资源加权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建议:完善综合管理机制,形成大湾区科技合作一盘棋;改善科技合作环境,促进科技资源有序“流动”;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优化大湾区科技合作布局,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深入剖析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发挥港澳专业服务优势、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孵化、促进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正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是保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湾区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目前的社保政策的碎片化状况成为境外人才进入广东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大湾区的建设有赖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但目前的客观现实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距甚大;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比较,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提出:在当下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的情况下,要实现湾区建设的良好开局,首先必须重点抓好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港澳青年深度融入湾区内地和尽快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治理机制等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环保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研究缺乏、对环保科技高质量发展痛点梳理不清的现状,通过专利信息检索、企业数据库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方式,对2018—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环保科技相关专利申请量、环保企业数量和地域以及企业技术领域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回顾粤港澳大湾区环保技术主要进展和重大科技成果,查找主要存在问题,以期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推动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支撑。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治理市场需求旺盛、环保产业发展迅猛,且相关重大科研成果已具备明显的产业化价值,但高新环保企业数量少,多数环保企业的核心技术成果较少、产品化程度低,阻碍环保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缺乏颠覆性技术同时部分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有特色的环保科技中介机构,以及环保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据此,主要从提高环保科技成果质量、壮大环保领域职业经理人队伍和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定量分析珠三角九市农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其发展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发展短板在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和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足;综合分析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金融、会展等领域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为:全球农业种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养生食品研发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交易中心、国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先行区和农业金融创新服务试验区;并从顶层设计、人力资本、财政投入、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高校众创空间在顶层设计、运营管理、资源整合方面仍存在发展瓶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型生态区位、叠加型湾区经济、创新型枢纽平台优势,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应树立"产学融创"理念,完善运营管理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组建空间战略联盟,实现高校众创空间差异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共享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原理并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方法。通过对产业链及其技术组成的深入探讨,构建“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关联分析,以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指引,以实现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以专利、论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所需人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对人才资源在全球分布状况进行系统考察,锁定人才据点,提出引进人才的系统化配置方案和建议。在构建方法论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例,对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进行了实例展示,并结合实践从一般性层面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应用的思考,在人才开发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18.
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技术创新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会呈现出信息化、自动化、绿色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吸引高层次海归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同时可提高本土人才的科研水平,带动更多优秀青年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9.
湾区经济从1950年起步发展至今,经历4个阶段,已成为世界重要滨海经济形态。伴随全球湾区经济的兴起,粤港澳湾区经历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演进阶段与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通过三方金融合作以促进金融融合发展。文章基于上述背景,探究了粤港澳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合理进路,以期对湾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关于城市绿色创新研究始兴,而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为全面揭示其绿色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科技进步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在定义“城市绿色创新”概念内涵基础上,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绿色发展转型提出的要求,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引入产业竞争力和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构建包括六大维度23个指标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绿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6—2021年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分析其绿色创新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其“十四五”期间的绿色创新水平。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绿色创新的主要目的和动力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产业竞争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绿色创新水平年均值变化趋势呈现“平稳发展—稳步提升—迅速增长”的时序特征,城市间发展差距由集中在较低绿色创新水平流动至集中在较高绿色创新水平,空间演变则呈现明显的“一圈两翼”特征,核心城市的增长辐射效应在不断增强,但边缘城市与核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区域整体绿色创新水平提升难题;其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绿色创新水平由较低集中到较高集中的转变,且总体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呈持续稳健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