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思想很复杂,生活与创作也都充滿了矛盾,早年曾向朝廷提出过一些“补敝救偏”的改良建议。但在王安石变法革新,新旧党斗争十分尖锐激烈之时,他又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新法,故被调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书柜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我小时候买的书———《犟龟》,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开头写的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乌龟陶陶正趴在一棵橄榄树下晒太阳。大树上,母鸽苏莱卡正在梳  相似文献   

3.
[原诗]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的诗歌能够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在文艺创作上,主张“求物之妙”,要求“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相似文献   

4.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选入高中教材的《前赤壁赋》以泛舟赏月为题材,用画笔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借洞箫幽怨论辩人生,融感情于景物,寓悲愤于旷达,用语缜密,意在言外。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  相似文献   

5.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元丰七年,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游庐山。庐山貌似平常,可是当诗人细细观察它时,却有了意外的发现:从正面看,山形起伏,峻岭连绵;换一个方向,从侧面观,山形突兀,竟成了陡峭的山峰。诗人被这意外的发现鼓舞着,开始调整观察的位置和距离,结果他发现,不论是遥望还是近看,俯瞰还是仰视,正面观察还是侧面取景,这座山呈现在他面前的样子总不雷同。于是他感悟到:不是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而是因为我总在山中的某个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赏读苏轼的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及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深入理解苏轼对亡妻的真爱和思念,认识悼亡文学,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8.
苏轼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文章要有益于济世之用,诗须要有为而作,不是为文而文,强调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撷取。他不仅有过人之才气,更有为人之高风亮节。他生活在社会矛盾尖锐、党争激烈、朝政反复无常的朝代,但他心怀经世济民之志,耿直正派,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卓然自立,表里如一,  相似文献   

9.
近来重读苏轼的《日喻》一文,有所新得。《日喻》记载了“眇者识日”的故事:一个生下来就是瞎子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太阳,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一个人对他说:“日之状如铜盘。”盲人就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他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另一个人对他说:“日之光如烛。”盲人摸蜡烛知道了其形状。后来他摸到一支短笛,便以为是太  相似文献   

10.
凌先生"萧藏墨迹其实是一件伪作。……萧藏墨迹以只得苏字之形的吴宽《行书东坡词卷》为蓝本进行临仿"的结论是错误的。萧藏墨迹是吴宽仿录苏东坡《浣溪沙五首》墨迹的祖本,绝不是凌先生所说吴宽身后的人"在内容上全抄吴书",凌先生将史实本末倒置了。清康熙时代人安歧《墨缘汇观录》吴宽"行书苏文忠公《浣溪沙五首》,共三十一行,书法亦学苏文忠"的记述已经将吴宽书东坡词卷的来龙去脉表述得清楚明白。凌先生"吴宽的《行书东坡词卷》所据苏词版本现已无从查考",这只能说明其立论底气不足。  相似文献   

11.
读苏轼     
昏黄的烛光中,细品一杯茗茶,墨香的书页轻轻翻动,今夜,烛光下,我读苏轼。  相似文献   

12.
13.
有人说研读文学大师的初始之作,有如文学寻根,可以从中寻觅大师成就伟业的足迹,这对后辈学子来说是有启示的。近读《茅盾文课墨迹》就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14.
15.
关耳 《教育艺术》2003,(8):30-31
一日,远方好友来信,谈及几十年为官,习惯了官场生活。前不久,因职务变动,告别官场,顿添烦恼,浑身好不自在,以至心事重重,长吁短叹,闹得频频失眠。信中问我有何“灵丹妙药”? 我冥思苦想,终无良策。一天,偶翻旧籍,忽见北宋词人苏东坡《定风波》一首,眼帘一亮,悟性顿生。我当即打印词一首,附短笺一并寄去。 苏东坡的《定风波》全篇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相似文献   

16.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相似文献   

17.
这里收录了我在高中就读期间写下的一些有意思的文字,它们大多来自剪报本、随笔本、预习本和作文纸的一笔一划中。将这本小集子取名为《墨迹》,一是因为这些文字像是我高中时期语文学习的一条轨迹。正因此,此处收录的文章都尽可能地维持写作当下的,我的状态与心境。第二是个不太正经的原因:因为写作于我而言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所以我写东西的时候经常"磨叽"。很巧,居然是"墨迹"的谐音。  相似文献   

18.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十一日,苏轼"舟中读《文选》"。由苏轼论及《文选》的文献似可得知,元丰年间苏轼才开始正式阅读《文选》,而且这个《文选》应该是五臣注本,之前苏轼或当见到过国子监李善注本,但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阅读。他对《文选》的评论仅是点滴的、武断的,正反映出他没有深入学习《文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我读苏轼     
他,被贬了! 一纸圣谕便让他离开了纸醉金迷的京都。此后,“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他的人生注定要在羁旅中度过。  相似文献   

20.
读点苏轼     
曾回味李清照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万千愁思;曾仰慕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自如……但我更欣赏苏轼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豁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