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翔麟 《今传媒》2005,(5):58-58
去年秋天,我去偏远的地方采访了两次,碰了两鼻子灰。当时有点羞,有点气,苦笑之后,生出一些感慨。  相似文献   

2.
程德安 《新闻界》2004,(5):18-19
2003年,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记者们的采访频遇暴力阻挠。时至今日暴力阻挠采访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偶有冲突和不悦实属正常,但如果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就令人三思了。为什么如今对记者施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法治建设已二十多年后的中国仍然频繁发生,暴力阻挠采访的出现,难道单单是外部采访环境的恶劣,难道媒介长期沿用的报道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没有值得思考之处?下面就此问题谈两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熊亮 《声屏世界》2005,(12):22-22
我作为一名在电视新闻一线的记者,对于在电视采访中克分发挥口语的魅力取得采访成功有着很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赶赴污染现场。记采访受阻、甚至遭受迫害、殴打的事时有耳闻,但未料这种事情竟会落到自己的头上。那是在去年11月9日,我接到去山西拍摄环境执法检查的任务。经简单的准备之后,便随同社会新闻部的记蒋晓平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执法检查组张志敏处长率领的任隆江、中国环境报记王娅等一行六人驱车赶往山西进行巡视采访。任隆江在这次任务中兼司机。  相似文献   

5.
刘斌 《新闻知识》2007,(8):86-87
任何采访都离不开场所。一般而言,选择什么地方作为采访场所,大多由记者占据主动,当然也有很多情况下,记者也要遵从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行业发展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要素的多元化发展,给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采访环节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化解。本文以此为研究目标,客观阐述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针对复杂的采访环境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同时对于当下在新闻采访中常见的突发事件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给出科学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7.
董昉 《新闻世界》2010,(9):47-48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阻挠记者采访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舆论监督作用的增强,新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应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遭到的暴力阻挠,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社会应该及时立法,对记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前提是要采访,通过采访获取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取舍素材,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不论在什么地方采访,也不论采访什么样的人,都要注意现场气氛的营造。现场气氛融洽,记者问得顺心,被采访者答得舒心,采访容易获得成功;相反,现场气氛不融洽,采访很可能中途“夭折”,即使硬着头皮采访下去,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营造融洽的采访现场气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2.
细释电话采访的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露 《传媒观察》2003,(12):55-56
在新闻采访中,主要的方式是现场采访、目击式采访。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电话、互联网等手段进行间接采访,已比较多地为新闻工作者所采用。本文试就电话采访的利弊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马红斌 《新闻界》2000,(3):63-64
一、问题的提出动机 ,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①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一种人际传播活动 ,在心理学关于人际吸引的研究中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固守的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奖赏。这种奖赏包括6种基本的收益 :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信息等。 ②与采访对象的交往离不开对他的了解 ,而对他的了解 ,又离不开对他的动机的分析。他为什么要花时间接受你的采访?他的动机与你的动机能否统一在同一次采访活动中?如果对方不具备接受…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手机上有个未接电话,打开看,是一个同学的,很好的哥儿们。他现在开着一家很有知名度的公司。  相似文献   

17.
王辉 《青年记者》2004,(5):37-38
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盛事。由于它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各中央新闻单位,可以说是不惜工本添置设备,竭尽所能派出精兵强将。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两会”报道中,地方摄影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活动范围内,拍出有特色的作品来呢?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是电视家族中异军突起的新军,是利用电视媒介传播的最新变动和最近发展事实的信息。较之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的优势。换句话说,报纸是通过字(也有照片,但它是静态的)把信息传递给读,广播是通过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听众,而电视则是通过电视的多样化符号——形象、声音、字等,把信息传递给观众,这种声画并茂的形象化传播,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在单位时间里使受众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19.
李韧 《新闻爱好者》2004,(12):34-35
从事记生涯的第一年往往会给每一个新手留下既充满希望又常遭遇挫败的难忘记忆。即使如今已经站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讲台上,我也忘不了5年前刚刚进入新华社工作时与历史擦肩而过的两次经历。  相似文献   

20.
周红 《记者摇篮》2009,(12):34-34
新闻采访对于记者和编导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片子的好坏和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