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伊瑟尔"空白理论"与司空图"韵味说"为代表的中西空白理论都将读者引入了文学研究的领域,都涉及到在文学接受或鉴赏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及文本意义的关系,同时,由于二者立足于中西不同的本体论,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其对于参与文本意义生成的读者的话语立场又有着不同的规定与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中作者的主宰地位,以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和自由."阅读即写作",读者通过自由的阅读消解文本的确定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剖析解构主义话语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本是一个符号体系 ,由多重意义构成 ,而又和谐统一。它的意义可以从外部 (社会、文学实践主体 )关系上来释义 ,也可以从文本的内部 (语言、话语 )结构上去释码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显现于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含蕴指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而文本作为供读者阅读的语言构成物,也具有话语含蕴性质,即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文学阅读的实质就是将话语含蕴现实化,成为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语境分析,是通过对话语情境因素全面或部分地考察、分析,以实现深入沟通(理解)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就是寻求语言关联域中与目标相关的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因而对阅读教学中有效探求“话语含蕴”、达到与文本之间的深层次沟通大有帮助。关于语境分析在阅…  相似文献   

7.
话语意义的理解依赖于语境。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在于交际者在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语境对意义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它能帮助消除歧义、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修辞意义以及具有文化含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7,(4):73-75
海报是宣传音乐剧的重要方式,兼有图像和文字,因此属于多模态语篇。依据批判话语和多模态话语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相关理论,对音乐剧《上海滩》的宣传海报分别从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意义进行叙事话语解读,从文学叙事多模态进一步探究静态图像和文本语言符号间际关系和如何构建海报语篇的意义,激发观看者对音乐剧的兴趣,最终实现海报宣传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9.
叙事学为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和方法解析中国近世叙事文本,是促成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文本意义再生的有效手段。本文结合研究者的理论愿景与操作手段,对叙事学视域下中国近世叙事文学的研究成果作了初步梳理,并认为在叙事学视域下开展中国近世叙事文学研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尊重中国近世叙事文学在文化思维和话语表述方面的特殊性,二是确保叙事学理论对文本的"有效介入"。  相似文献   

10.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