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所以通过深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体育生活化之视角:大众体育权利和义务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历史相结合方法,借鉴法学理论,对体育生活化运行中的大众体育权利与义务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大众体育权利义务观的确立,是激励体育生活化运动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不同.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里,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又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三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但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生成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意识形态自建构之初就秉承着科学的批判精神,作为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锁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致力于揭示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指导现存社会革命化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就理论渊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承继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封建神学的批判、英法唯物主义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意识形态批判;就创立前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奠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的“现实的个人”和科学“实践观”;就历史地位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成为“元批判”学说的开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一切批判领域的始终。对其理论渊源、创立前提及历史地位的再梳理有助于体悟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精神,更好地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创新精神和理论价值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语言研究.从在对立中明确关系、在关系中认识价值、在系统中显现价值三个方面探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基础,分析同质语言观确立语言价值的过程及其对其他研究的启示,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旨在重新思考索绪尔理论的现实意义,探讨语言的本质,揭示语言研究的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外交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外交观,是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外交领域形成的认识、分析、解决外交问题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统领,是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区别于其他思想学派的根本标志.其基本内涵包括:外交政策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外交关系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总和;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7.
金融风险是风险社会中的最突出风险.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出发,依据人类社会客观历史规律,深刻地阐述了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并用历史唯物辩证法去进一步揭示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今天,作为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指导中国金融实践,走中国特色的维护金融安全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今天我们研读这部著作,从这部著作写作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感受其深邃思想,辨析其理论界限,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 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科学确定其逻辑起点。近30年来学术界关于唯物史观逻辑起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学者们关注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历史起点是三个因素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他们同时也阐述了历史起点是五个因素的统一。无论是三因素还是五因素,共同的核心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历史的起点只能是多个因素统一的“现实的人”,或者说是“现实的人”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展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处于多方面现实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不但要靠依据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同时,还要通过批判某些人的严重误解和歪曲,阐述和推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这方面,晚年恩格斯无疑谱写了辉煌的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著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奠定了唯物史观学说的基础,而恩格斯晚年阐发的诸多命题和原理则将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完全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晚年恩格斯所作的大量精辟论述,唯物史观理论才形成为完整的、原理更加丰富而明晰的科学体系.恩格斯所作的精辟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批判了实体的、自我意识的旧哲学理路的历史和古济学的非历史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并且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女性视角加以考察,它非常显著地体现了周代"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周代男权文化秩序的影响下,<诗经>中"男尊女卑"女性观具体表现为一夫多妻、丈夫可任意弃妻、包办婚姻等内涵.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哲学革命,它彻底推翻了以往全部旧哲学的统治地位,形成了新的世界观,突出表现在"实践"概念的形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具体表现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新世界观,不论对于理论界还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学者们大多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进行解读有人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经典文献,有人说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篇章。若从哲学的研究范式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颠覆了以往哲学研究的范式,从现实的人出发,重新分析了人、生活世界以及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对哲学进行了理性重构与历史重构,从而实现了现代哲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向。这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我们当今进行哲学创新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民族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的观点散发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对新一轮<我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编制的时代背景、编制的模式转换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编制<大纲>的整体设想模式,旨在为<大纲>的科学编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张夺 《江汉学术》2021,40(1):112-12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所实现的"划时代的哲学变革".这一哲学变革并非简单地否定本体论,并非简单地将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为无根基的实证科学.而是从传统形而上学中拯救出本体论,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社会存在的客观性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并将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结合,消解了一切历史唯...  相似文献   

20.
介绍奥斯汀的分析法学思想:法的命令说和"应然的法"与"实然的法"分离的思想.认为过去人们对奥斯汀的思想误解太多.论证人们对奥斯汀的主要批判是难以站住脚的.如,哈特所说的奥斯汀的"法的命令说"是"强盗的命令的一种扩大"就是一种不正确的指导.人们指责奥期汀主张"恶法亦法",这也误解奥斯汀的主要目的.最后,对奥斯汀分析法学的贡献做了总结:开创了分析法学的先河和确立了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