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岭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中国内地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是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全市辖11个镇5个街道,人口116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几年来,我校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烈士陵园为阵地,以少先队工作为龙头,对学生开展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学校也逐步形成了“立足基地,发扬传统,争做新人,全面发展”的学校德育风格。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让历史感召孩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2.
安文军 《成才之路》2011,(17):35-35
何谓语文,是"文道统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语文的形式;所谓"道",指的是思想,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既能加强思想教育,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引言】人活着,有时候会弄丢了自己。欲望,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隐藏在人心中的某个角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窜出来,吞噬人的诚实、节俭、宽容等美好品德。所以俗话说:“人不修养没有德,树不修枝难成材。”圣人说,我们每天要“三省吾身”。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重提“道德修养”这个老话题,并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几则素材,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相似文献   

5.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映衬出民族精神的内隐,甚至出现弱化现象。因此,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就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促进民族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王加荣 《辅导员》2009,(12):62-63
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想道德教育,若能似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灵,那便是最高的教育境界了。  相似文献   

8.
王治义 《时代教育》2010,(7):229-229
德育工作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学校永远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学校工作中重才轻德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一些青少年甚至大学生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寻求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之路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是培育传承民族精神的基地,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可通过校训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名师示范、学习学术活动的组织等方法培育传承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代高校德育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惠明 《江苏高教》2006,(1):122-12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高校德育极为重要的任务。学校德育凸显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民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高校育人的时代主题,是当代高校德育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探讨高校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从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结合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抓好有关课程体制建设、结合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民族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的道德滑坡、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指出应从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道德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校的德育课程新体系等方面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校德育遭遇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守护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在新世纪新国情条件下的现实需要。民族精神的教育要纳入高校德育的全过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核心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科学》2007,(2):34-36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作为课题,是栾传大同志于1990年在吉林省辽源市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期间在全国首先提出并主持的。  相似文献   

15.
李春华 《考试周刊》2009,(36):66-67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呢?可以从课文解读、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活动实践这四个方面去关注。使学生们在学习,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规范,深化道德行为,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在中职德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原则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这三个方面来对我国中职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实行现代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王金红 《河南教育》2009,(7):116-116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同志在《当前德育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讲教育就必须重视德育,德育应该是全面发展方针中首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彻底革命的精神;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艺术容纳百川,源远流长。以京剧为代表的300多个剧种,歌舞喧阗,声情并茂,扬善惩恶,内容丰富。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文化需求的主要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自然形成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它具有显明的个性特征,美学风貌,思想内涵。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电视、电脑走进了家庭,文化娱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歌舞、小品、相声、杂技、电影等艺术形式也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20.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4-64,F0003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始建于1962年,是一所集寄宿、走读于一体的区级示范学校。目前一校两址。近年来,学校秉承“对学生成长负责、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的教育理念,实施人文管理,不断探索育人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