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贯穿了作者对麻将、阴阳五行、生肖风水等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描述和独到理解,表现了华裔后代对母辈文化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作者将中国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华裔"自我身份探寻"的写作中,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并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饮食文化、五行学两个方面对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丰厚的文化内涵;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的经验性类比等,意在说明《喜福会》的创作与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既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赛珍珠The Good Earth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胡仲持译本与由稚吾译本为一组,张万里、张铁笙合译本与王逢振、马传禧合译本为一组,从文化回译视角,采取对比研究法、文本阅读法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在选择用词、翻译文化负载词方面主要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而译者对性描写的处理方式及在译作中增加对原文的解释、评论,是译者的自我意识不自觉地渗透到译作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彭志瑛 《科教文汇》2011,(35):122-124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码转换类型,具有语言浓缩和对白性格化的特点。字幕翻译中,文化预设表现为电影对白与文化现实之间的关联,有效解读源语对白的文化预设是成功字幕翻译的前提。当源语和目的语共有某种文化预设,译者采用"形意对应"的编码方式,以保持源语对白的异域特色;当两种语言不共享某种文化预设时,译者采用打破重组,创意缩合的编码方式,如明示与阐释、替换与重构、增补与删减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荔 《科教文汇》2010,(16):59-60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也是她的处女作。她是根据自身的体会进行创作的。在小说中,她呈现给读者的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探索了人们普遍关心的母女关系的主题。本文将透过小说中母女之间情感历程来诠释深深的母女亲情。  相似文献   

6.
电影《喜福会》是由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围绕四对母女的故事展开,四个母亲在中国受尽磨难后移民美国,和她们在美国环境中长大的女儿共同经历生活中的波折.小说中的母亲和女儿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观念自然也不同,在交往中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价值观维度的角度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得出结论:在全球化时代唯有理解和沟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娅 《科教文汇》2009,(26):256-256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用于指称交际中的听话人,还可以表达出更多词句以外的意义。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采用奥斯汀一瑟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研究称呼语在小说《喜福会》中以言行事的语用功能,即言外之意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璐  刘洋 《科教文汇》2009,(8):243-243
广告语言是社会文化和民族风俗观念的体现,并受其影响和制约。本文试探讨西方社会民族文化生活与英语广告用语的内在联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建筑材料、空间布局、未来发展、价值体现的不同来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文学具有双文化,双语言特性。本文以谭恩美《喜福会》的1990年程乃珊中译本为研究个案,借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叙述,探讨此特殊文类的翻译中,译者的任务不仅是要“忠实于作者和原作”,还需介入翻译中去有效地操纵文本对两种文化进行有效地协调,使原作的精神得以传达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李燕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178-178,57
《喜福会》这部小说围绕四对母女进行叙述,母亲是故事发展的中心人物,母女关系是小说的主题。现利用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母女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解读。母女之间从隔阂冲突走向和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裔边缘文化从冲突逐渐走向交融。  相似文献   

12.
陈素梅 《科教文汇》2009,(11):163-163
倡导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强调生成,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预设和生成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政治课教学中,能否以及如何实现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舞、共同演绎精彩政治课堂?这些问题始终深深地困扰着不少一线教师,并影响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3.
龚慧枫 《科教文汇》2007,(4X):172-172
本文就陈建民先生《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语言既是社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结合一些收集到的社会语言现象,谈了笔者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任亚娜 《科教文汇》2007,(9S):180-180
品味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联系写作的背景,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份、经历、思想等,针对如何品味《胡同文化》的语言,笔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高中美术鉴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综合的能力,但学生文化鉴别、艺术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还不能和他现有的审美能力相匹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精心设计,细致地预设,在预设中把握生成,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采苹 《科教文汇》2010,(25):127-128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准则:目的准则、一致准则和忠信准则。本文以白芝(Cyril Birch)和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对戏剧中典故的不同处理手段,得出如下结论:(1)目的论可用于分析戏剧文本的翻译;(2)译者不同的目的导致了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了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四个译本,以翻译的三个标准:语言标准、真值标准、和美学标准为尺度,从是否按照语言的系统的规律解读和构造译文,是否遵循原文所传达的语义,是否带有一定的美学特征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品鉴。四个译本分别为:白之(cyrilbirch)1972年的译本、康宁汉的译本、胡士光的译本和陈国华的译本。  相似文献   

18.
品味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联系写作的背景,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份、经历、思想等,针对如何品味《胡同文化》的语言,笔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陶玉康 《科教文汇》2008,(26):237-237
如果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折射,那么,语言中的委婉表达便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多种形式的委婉语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及语言文化内涵。交际活动中恰当委婉语,在一定程度从多方面体现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本文将从社会语言的文化内涵角度探讨委婉语的表达,旨在促进人们在学习外语时更能准确、得体地使用外语。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折射,那么,语言中的委婉表达便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多种形式的委婉语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及语言文化内涵。交际活动中恰当委婉语,在一定程度从多方面体现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本文将从社会语言的文化内涵角度探讨委婉语的表达,旨在促进人们在学习外语时更能准确、得体地使用外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