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幼年赶集     
刘维芳 《家长》2014,(8):81-81
从祖屋门前的河埠头坐木划子到县城要走几公里的水路。在去县城的木划子上,可以听到船老大很有韵味的吆喝,看他用两片木桨划“双飞燕”那漂亮的架式。到了县城可以吃到流油的烧卖、飘着葱香的油饼,花上一角钱还可以整个上午都泡在小人书摊上。小时候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我放暑假时跟着母亲到县城去赶集。母亲每每要早早地赶去,占一个好摊位,把自家的蔬菜卖掉换些零花钱贴补家用。赶集对母亲来说是为了养家糊口,她当然不会有同我一样的兴致。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手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商贩,每逢乡镇赶集,她就背着一个很大的包,去挤车,去占地盘,去摆摊,与顾客讨价还价,卖些七零八碎的东西.一场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却累死累活,弄得灰头土脸.……  相似文献   

3.
颜东 《下一代》2008,(6):30-31
小时候住在乡下,和爸爸在院外空地种了一片西瓜。辛辛苦苦地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到了盛夏,西瓜长得硕大溜圆。瓜太多,一时半会儿吃不完,需要卖一部分出去。我和表哥拉着一辆三轮车到镇上去卖西瓜。虽说筐里的西瓜都是熟透的沙瓤瓜,可是到集市上人家都不相信。我切开了一个西瓜作样本,可大家又说这是我们提前挑好的。  相似文献   

4.
出山     
我出生在陕南山区。在我三岁半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我父亲后来重娶了女人,并且又生了五个孩子。我是我母亲一手拉扯大的。我对母亲自以为很孝敬,原因在于她为我付出了几十年的劳累与屈辱。她与我父亲离婚时年仅26岁,从此再没有接触过男人。我的故乡叫安岭,在很深很深的陕南山区。平地全是水田,自然有水牛,一派微形江南的风光。小河很清,静静地流过门前。小河下流15里,汇入一条名叫西口河的较大的河。顺西口河上行5里,就是西口镇。我的祖父就在这个镇上行医。大约在6岁的时候,我第一次随母亲去西口镇赶集。母亲提了一竹蓝柿饼到集上卖,而我…  相似文献   

5.
不知不觉,我在三尺讲坛上已度过了13个春秋。忙中偷闲之时,总是刻意地去追忆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从瓜棚到讲台那一段不寻常的日子。1988年高考落榜后,我如泄了气的皮球,心灰意冷,整日里不说不笑不出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语重心长地劝说:“念书的比牛毛都稠,考上的比牛角还稀,考不上有啥丢人的,有文化还怕用不着。”为了驱散我心中的愁苦,母亲特意把二婶家的金花妹喊来,与我做伴去责任田里看西瓜。一路上,金花妹又说又笑,再加上一路的田园风光,确实使我郁闷的心舒展了不少。那一片瓜地很大,每家的瓜地里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6.
周华诚  张小玲 《高中生》2011,(31):22-23
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铺得漫山遍野。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猪喂得饱饱的。母亲每天都会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野地里北风呼啸,刮得人裸露的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  相似文献   

7.
巧惩瓜贩     
看完电影,已经是中午了。我渴死了!瓜摊前摆着个牌子,上面写着:“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我得品尝一下!西瓜多少钱一斤?人家都卖两毛钱,我是自家地里种的,只卖一毛钱。真便宜!买两个。飞行猪买了两个最大的。哈哈,吃大西瓜了。打开瓜才发现,是地地道道的生瓜。你不是说瓜甜得舍  相似文献   

8.
从家到镇上有十多里路,有时候,爷爷会带我们去赶集。弟弟5岁,我8岁,我们边玩边走。到了镇上,爷爷给我们每人5分钱,让我们去买烧饼。每次,我都费尽心机地说服弟弟,让他把钱给我去买小人书。一本小人书要7分到1角钱。爷爷是木匠,手艺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只是年  相似文献   

9.
桔子的回忆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生活很苦。那时最令我高兴的事是母亲去赶集,因为每次母亲赶集回来,都会带回一些既便宜又好吃的东西让我一饱口福。和母亲一起去赶集渐渐成了我日思夜想的事。记得6岁的时候,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母亲终于答应带我去赶集。那天,我是那样的兴奋,跟在母亲后面跑了半天也不觉得累。快散集的时候,母亲着手买东西了,因为这时候摊主的东西快卖完了,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位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便宜你,就两毛钱一斤吧!”吝啬鬼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1.
白姑娘     
正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座小小的耶稣堂,还有一座小小的天主堂,乡人自由地去做礼拜或望弥撒。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两处都不去。但对于天主堂的白姑娘,母亲有一分好感,因为她会讲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每回来都和母亲有说有笑,一边帮母亲剥豆子、择青菜,一边用家乡土话教母亲说英语:"口"就是"牛","糖糕"就是"狗","拾得糖"就是"坐下"。母亲说":番人话也不难讲嘛。"我一见她来,就说:"妈妈,番女来了。"母亲总说:"不要叫她番女,喊她‘白姑娘’嘛。"  相似文献   

12.
回家前,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母亲告诉我,父亲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赶30里的路到县城去卖芋头。赶到家里时,已是下午2点。父亲还没有回来,妈妈在院子里拣芋头,把从地里收回来的芋头按照个头大小分类,并整理干净。放下包,我来到院子和母亲一起收拾。母亲告诉我,这个时节家家都开始刨芋头了,卖的人一多,芋头的价格就一天比一天贱。县城里比村里贵一两毛,父亲为了卖个好价钱,每天坚持到县城里去卖,这样可以多赚20块钱。家里没有农用车,他只能用自  相似文献   

13.
去年夏天,我家来了个小亲戚,还不满十岁。一天楼下来了个卖瓜的,她一心想吃,却又不好直说,又看我们没有去买的意思,便对我说:“你看,这个卖瓜的真坏,光在楼下吆喝来馋人!”尽管她表面上在谴责卖瓜的,但实际上想吃瓜。  相似文献   

14.
夏夜看瓜     
家乡的夏天多种西瓜。种瓜就必须看瓜了。白天看瓜得时时提防啄木鸟和路人 ,一刻也不得闲 ,且暑热难当 ,自然无甚乐趣 ,只有晚上才可享受一番。下午 ,早早地回家吃饭 ,急急忙忙地洗澡 ,又急急忙忙地赶到瓜田换父亲回家。这时 ,剩下的时间就都是我的 ,可以从容不迫地支配了。自家的瓜自然任我摆布。去地里寻瓜 ,当是第一趣事。瓜不需太大 ,小的更甜。慢慢地寻 ,仔细地找。尽管地里的每一个西瓜我都了如指掌 ,但每次寻瓜我却仍要一一看过 ,看一看它们长大了多少 ,有没有受到损害 ,或者替西瓜们翻个身。看到它们一个个安然无恙 ,似熟睡的婴儿裹…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阿灿很自卑.母亲是个盲人,每当听到别人轻蔑地喊"瞎子的女儿",阿灿就躲起来偷偷哭泣.后来,阿灿要到镇上去读初中,她暗暗庆幸:这下好了,离开了家,再没人知道我有个瞎眼的母亲了.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有一次帮母亲去菜园栽西红柿苗。我径直来到去年种过西红柿的那垄地前,正蹲下身子准备移栽时,母亲却制止我说:"今年可不能再种在这块地里了,咱们得换个地方。"她把我领到菜园西北角,说:  相似文献   

17.
一块碎瓷片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我母亲一直珍藏着——那年,我九岁。一天,母亲有事要到镇上去,留下哥哥、姐姐和我在家。她离开后,我便趁机跑进她的卧室,在梳妆台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是一个农民,她的手非常勤快,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没有看见这双手闲过。我家后院有一块菜地。一有空,妈妈就扛着锄头、拿着铁锹,在地里挖土、除草。她种的莱一年四季全家人都吃不完,有时还拿到街上去卖。妈妈是插秧能手。插秧时,只见秧苗在她的手上快速地翻动,却看不见她的手。一眨眼的工夫,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就出现在她面前。街坊邻居都说,妈妈的手插秧比插秧机还要快。  相似文献   

19.
林莉 《湖南教育》2011,(10):60-60
那年,我考上了医科大学,为了凑齐新学期的书费,母亲决定将家里的红薯挑去卖了。 那段日子我正沉浸在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根本不想跟母亲一起去,再说我也感到难为情,万一碰到同学该如何是好?但母亲坚持要我随她去,说万一短时间卖不了,也有个人替换着照看一下。  相似文献   

20.
今天 ,碧空如洗 ,万里无云 ,真是赶集的好天气。吃过早饭 ,妈妈要我去集市上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当她嘱咐我“凡事要小心”时 ,我早已推出单车飞快地跑出了家门 ,直奔集市而去。说起骑单车 ,我自认为技术不错。上了路 ,早把妈妈的话置于脑后了。东看看 ,西瞅瞅 ,结果单车恰好碰到一块大石头 ,连人带车一起撞翻在地。好痛呀 !一看 ,手和膝盖都蹭破了皮。唉 ,真倒霉 !谁叫我“不听老人言”呢 ?不过 ,离集市已不远了 ,我拍拍身上的灰 ,一瘸一拐推着单车往前走去。赶集的人真多 ,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我在街头一个卖鞋的小摊旁找到一块僻静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