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一个男人打猎,女人驯养的迁徙民族的故事,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民族,保存着独有的善良和智慧本文从抒写寄予在小说中的文化纽带断裂的思考来重新理解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相似文献   

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她以一贯的对自然的关怀的生态视角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挽歌。小说以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基调,以一群鄂温克人的兴衰作为故事线索,即“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特别是通过自然这一纽带反映出了人类生存的现状和现代文明的缺失。而迟子建作为一个具有较深自然情结的作家,用她细腻的文笔和灵敏的女性心灵感受着自然生态对心灵的呼唤。本文试以女性主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其《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少数民族题材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于2008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引起巨大反响。译者徐穆实的英译本语言流畅自然,可读性强,受到众多西方媒体关注。本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的学术兴趣及翻译动机,并从出于顺从出版商意愿的书名妥协、致力推广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和旨在满足读者期待的归化策略三个方面探究译者运用的少数民族文化英译传播策略,以期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博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又凭借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生活在大兴安岭丛林中的马背民族--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嬗变的长篇小说.作品中迟子建用略带伤感的笔触追忆风光不再的原始丛林和即将随之消逝的古老生存方式,为生态自然和自然的人文存在弹奏了一曲动情的挽歌.  相似文献   

5.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英译本接受良好。这不仅归功于作者的精美文笔,还与英译者徐穆实的努力密不可分。本文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通过对比分析原文和译作中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揭示译者的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在译文中的体现,说明译者主体性对鄂温克民族文化英译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读者来说,迟子建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作家,也就是说,她不会让你失望。在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前,这种信心主要来自于她的中短篇小说和为数不多的散文。我至今仍可历数她不少给人印象深刻的中短篇小说篇名,比  相似文献   

7.
孟志 《初中生必读》2023,(11):27-28
<正>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面对残酷的命运,他们殊死抗争,面对民族的衰落,却又无可奈何。这是一部鄂温克族百年的生死传奇,显示了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以“万物有灵论”构建起了人与自然对话的平台。文中用细腻动人的笔触刻画了鄂温克族的百年岁月。书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对“清晨”的叙述:“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这体现了迟子建对待自然平等、友善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9.
黄嫚  李照冰 《现代英语》2023,(18):87-90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内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经过对英译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研究,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译文中隐喻的翻译现象。文章通过梳理译作中隐喻的英译,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对生态、民族文学作品中隐喻修辞的处理方法,为类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老年女性的口吻讲述了生活在我国东北部林海雪原中的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生存轨迹,主题丰富,意象多元。长期以来,学界对作品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包括对书中的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民族性的阐发等等。但作品中的孤独主题却很少被挖掘,因此仍有许多探索空间。本文通过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本分析,揭示了作品中体现出的孤独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作出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对鄂温克民族是社会学、人类学,生命美学意义上的诠释。可见,任何艺术不过是生命意识的审美形式,生命理念才是艺术审美的永恒主体。  相似文献   

12.
杨坪 《语文知识》2011,(1):60-62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之美的力作。作品中自然风景的原始之美,温情纯真的人性之美以及叙述语言的感伤之美使小说叙事充满了诗意。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一束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在10月27日公布,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为: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和麦家的《暗算》。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人也许不该记住荣誉的瞬间,但是我要坦诚地说:这个时刻,这个夜晚会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因为我觉得跟我一起来到这里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故乡,有森林、河流、清风、明月……同时在这里,我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这是作家迟子建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时发表的感言。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段感言时,就被它的质朴真诚打动了。于是,我很快找来了这本书:"清晨""正午""黄昏",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犹如一部民族史诗,带领我们走进鄂温克这个弱小而又强大的民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它使我们在阅读中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精神守望和文化变迁,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在百年沧桑与历史沉浮中所彰显出的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16.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自发表以来,便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持续关注。作品中比喻修辞数量可观,既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也是该小说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值得研究。通过分析作者运用比喻修辞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深化对该小说以及迟式其他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载着鄂温克民族百年来遭受苦难和文化变迁的宏大史诗,让读者感受到萨满宗教的"大爱"胸怀与鄂温克族对自然的崇拜的同时,又深刻地感觉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18.
牧歌远去 如果你有机会去大兴安岭旅行,别忘了带上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那片林海会因迟子建的文字而永埋记忆……读这本书的确有一种恍惚感.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呈现了人回归自然地生活状态。但文本中除了有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更有无时不在的梦魇般的生存困境;除了有人性真善美的光环,更有人性的扭曲与戕害。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神奇的关于一个部族的命运变迁史。其中最有意味的是作者对于死亡的描写.其营造的悲而不伤的情调使作品蒙上一层淡远悠长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