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测定与评定体育课的运动量,对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加速学校体育科学化的进程,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普遍采用的心率测定法,课的平均心率评定运动量主要数据和指标。为取这个数据,需要测试人员,做很多的测试和计算工作。在测试中往往会影响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必要活动,而体育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又无法进行这种较复杂的测试及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育课运动量的科学规律,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能找到一种方便、简单、易行的测试办法,又能使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应用这种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将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体育科学化向前迈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运用心率及形态机能测试的方法,以及在多种控制课程运动量的条件下,对体育舞蹈课、高水平体育舞蹈运动员训练课心率指标进行了测试,并与跆拳道、乒乓球、短跑、跨栏练习、健美操等运动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的学生体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较详细研究了体育舞蹈课的运动负荷特征及运动负荷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强度训练中的生理特点测定兰球运动员的运动量由强度、密度、数量、时间四个主要因素组成,加大任何一个因素都能提高运动量.青少年兰球运动员训练中,以大强度为主的手段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是提高兰球运动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在以往训练和比赛中,主要根据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及身体对负荷量的反应并用以下三种类型掌握运动量.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目的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量的安排,如何做到科学化,是体育教师多年来探讨的问题,关于体育课运动量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有许多生理指标如血压、血样、乳酸、尿旦白等都用来评定运动量。目前,广泛应用的脉搏测定法,不同年龄组体育课平均心率指标,体育课心率指数指标等,对评价体育课学生的生理负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标准,对改进体育课教学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运动员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心率为指标来反映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运动强度.通过对2001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半决赛和决赛时所有参赛运动员的心率测试发现:参赛选手大都有良好的心血管机能;比赛对抗很强,平均为大强度运动,尤其在第三、四、五局和决赛时的比赛更是在极限强度范围运动.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仅要注重运动量,更要考虑运动强度,并可运用心率指标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6.
脉搏测量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可以用很多精密的电学仪器,检查心脏的功能.但是运动实践表明,当了解运动员心脏血管系统功能时,脉搏仍是灵敏反映人体机能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而且测定简便易行.在运动实践中,广大体育工作者经常用脉搏来检查运动量对人体的影响;用脉搏反  相似文献   

7.
晨脉监督法     
长跑爱好者在运动量的掌握上常凭主观愿望增减,缺乏科学性,锻炼效果不够理想。下面介绍一种简便,可靠的自我调节法——晨脉监督法。一、测定晨脉平均值连测五次(每日一次),身体正常状况下的晨脉搏(早晨睡醒后一分钟脉搏次数),算出平均数,此值即个人“标准脉率”。二、长跑后,要经常测定晨脉,并与“标准脉率”对照 1.晨脉次数与“标准脉率”相同,说明身体状况良好。 2.晨脉次数若比“标准脉率高5次以上时,说明身体不正常,应分析原因。应根据情况降低运动量或停止锻炼,及调整或治疗。大运动量之后的次日测定晨脉,可检查体力恢  相似文献   

8.
一、选题依据在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中,目前尚未见到在大运动量训练中使心率等生理指标接近或达到比赛水平的试验,也未见到从运动负荷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比赛心率的报告。本文是通过调查找到大运动量训练心率达不到比赛水平的原因,探讨如何控制负荷才能达到比赛心率。大运动量训练课的心率达不到比赛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从运动负荷方面分析训练心率达不到比赛心率的原因,并在缺少竞赛心理因素影响的大运动量训练中,尝试能否接近或达到比赛心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习,实习生已初步掌握了编制教案、准备和进行一堂课的知识技能.如何进一步提高实习课的质量,我们认为通过群众性的评议和分析公开课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最近,在系的实习委员会的领导下,每个系都组织了公开课,在观摩公开课时,实习生进行了密度和运动量的测定以及分析课的评定.这次分析课是根据当前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的.在当前教学实习中,仍有较多的学生不会正确  相似文献   

10.
径赛运动员不同训练量课后唾液睾酮的变化及恢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测定了短跑、长跑运动员不同训练课前后及恢复期唾液睾酮,发现短跑运动员不同运动量训练后唾液睾酮降低,中、大运动量训练后唾液睾酮显著下降,且恢复需12h以上;长跑运动员不同运动量训练后唾液睾酮变化与运动量有关,小运动量训练后唾液睾酮上升,中、大运动量训练后显著下降,恢复时间要6h以上。对1日内男子唾液睾酮的测定发现唾液睾酮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早晨最高,下午最低。本实验运动后唾液睾酮变化非睾酮自身波动,而是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一九七九年三月至六月,我们对北京体育学院学生和业余体校举重、中长跑、游泳专业的三十名学员(14~20岁),进行了服用田七药物的对比实验.通过十二周的实验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一、承担大运动量的能力明显提高服用前,举重队员只能承担4~5天大运动量训练;服用田七后,能承担10天的超量、超强度训练(每次课举的总重量为8000~11000公斤,强度达90%~100%).经两天调整后,脉搏即恢复到正常值,运  相似文献   

12.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体育理论课程讲授的“密度测定法”和“脉搏频率测量法”,一直沿用至今。据对部分体育院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等单位调查,以及在长期实践运用中的反映,原测定手段需工作人员较多,而测定对象较少,并影响测定准确性。特别在测课的一般密度时,手段繁杂,难于运用。本课题运用数码显示密度、数量、强度综合测定仪(简称“综合测定仪”),携带方便,省人力,功效高,取代了原来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从1977年9月至1978年7月,共收集了北京市海淀、西城、东城、石景山、宣武等区41所中学154例体育课运动量材料.其中本人测定了近50次课,其余都是体院七五级学生在各实习学校测定的.这些材料一部分是随机抽测,一部分属实习生的  相似文献   

14.
统一评定体操运动员运动量的指标,简化运动量的统计和评定方法,不仅有助于课上统计和课后评定运动量,而且有助于教练员逐步摸索出适合运动员个人运动量的区间范围,为实现对训练过程的最佳控制提供依据。一、研究方法和程序本文是在分析国内和苏联有关体操运动员运动量的指标、统计和评定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认识论原理,以及体操训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验法,对发球机教学与传统单球教学在学习效果、运动量以及心率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发球机教学击球的有效次数、击球的心率次数与单球教学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推挡技术和推挡侧身攻技术的练习中,心率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发球机教学的击球无效次数和在攻球技术的练习中的心率变化与单球教学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技术情况,科学合理使用发球机。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心率调节运动量 ,在普通女大学生中进行形体健美选修课的教学实验 ,证明学生可以掌握用心率来调节运动量进行科学健身的方法 ;同时将学生追求单纯美的意识 ,转变为追求健康美的观念 ;并树立了终身健身健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退役老年运动员选择适宜运动项目及控制适宜运动量进行了实验 ,结论显示 :持续的散步、慢跑、太极拳和静气功锻炼可防止高血压、心脏病 ,尤其以静气功效果最为明显 ;健康退役老年运动员适宜运动量的最高心率年年龄的关系为R =1 85 -Y(次 /分 ) ,或R =( 1 85 -R0 )×定量常数 +R0 。  相似文献   

18.
评定一次课的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教师可借助于客观测验方法所得的结果来改善体育教学。怎样评定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次课的运动量呢?这正是当前普遍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控制跆拳道训练强度的方法。方法:在跆拳道无氧耐力专项练习中,分别使用心率表与练习后即刻心率进行负荷监控,测试心率(HR)、血乳酸(BLA)做对比分析。结果:心率表控制组HR≥90%HRmax的高强度练习时间、BLA>即刻心率控制组,且BLA保持在12 mmol/L左右。结论:在跆拳道专项训练中,用心率表心率区下限响闹功能控制负荷强度是比监控运动后即刻10 s颈动脉脉搏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说明足球运动员不同位置的运动量,从生理的角度来检验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都知道近代的足球运动对足球运动员的机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练或比赛中(特别是在教练中),保证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是训练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应该把它看成是不断和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随着运动量的加大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运动员机体内的机能也有了良好的变化和发展.从1958午冬天以来,我们对我院足球运动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测验了脉搏、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