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一、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战略欧盟是世界第一大食品生产者和进口者,为了应对一系列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疯牛病、二氧(杂)芑污染的饲料、掺假的橄榄油以及  相似文献   

2.
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纵观我国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可以发现,其与国际保护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文章针对我国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莉 《科协论坛》2007,4(11):86-87
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立法现状,进而对我国科技创新法律体系的缺失和完善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杰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A):205-205
德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有两套保护体系:一是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进行保护;二是对地理标志进行专门的规定,两个体系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也有与其相似的两套体系,但我国的两套体系地理标志却存在的一些矛盾和不足,从而引发了实践中的冲突。本文拟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地理标志法律体系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归纳了欧盟关于电子政务发展的7大壁垒以及与此相关的8个法律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壁垒问题,提出了优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法律环境的思路,并阐述了欧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体育法律体系,是由有立法权的机关依法制定或认可的、经法律或有关照部门授权制定或起草的、用于调整各种体育社会关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建构我国体育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坚持怎样的原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建立我国体育法律体系的目的是在体育方面有法可依,方便人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现行体育法律规范.从而真正实现"依法治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环境保护的呼声日渐升高,我国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便有效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公众参与、评价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在此通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状的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策,以便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欧盟药品质量规制体系对我国的启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从加强理论研究、协调会计规范之间的关系等几方面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欧盟的发展状况做出了一个简略的概述,探讨了欧盟法的来源、源头即渊源并对欧盟法的法律渊源的效力和地位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吴宣  朱坦 《未来与发展》2011,34(2):42-46
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科技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科技进步,还有科技的负面效应。科技负面效应的影响力度和广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呈现急剧增强和扩展的趋势。基于有效防范和消减科技负面效应的考虑。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研发能力日益强大的国情.从风险预防原则及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评价对科技发展和管理的要求三方面展开分析。本文考虑将目前较为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工具应用到科技评价和管理中,提出科技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并指出开展科技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现阶段极其必要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环境价值计量与经济影响评价法将生物质能源项目与煤炭项目进行对比,探讨将环境计量纳入经济评价后对生物质能源项目的促进作用。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定量分析生物质能源项目与煤炭相比所实现的环境价值,借助排放物环境价值概念,使生物质能源项目的环境效益得以转化为货币价值,并进一步将其带入改进的纳入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的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中进行测算。通过案例项目计算发现,生物质能源项目具有显著环境效益,该项目可实现SO_2、CO、NO_x、烟尘减排量分别为8.105×106 kg、1.027 80×106 kg、4.101 91×106 kg和10.642 77×106 kg,环境效益价值为1 086.78万元,纳入环境效益的项目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都有显著提高,对项目实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训江 《软科学》2005,19(2):18-21
在吸收传统环境评价理论和新兴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的优点上,并将其有机集成,建立了基于EIA与SEA集成的工业园区类项目环境评价决策机制和程序,进而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环境评价对园区开发规划决策的有效影响并为日后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环境层次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气候变化应对背景下,生质燃料被多国寄予厚望,但生质燃料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建立可持续标准。欧盟是生质燃料可持续标准立法的先行者,欧盟可持续标准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可持续标准。从WTO有关相同产品和贸易歧视的规定来看,欧盟生质燃料可持续标准存在违法之嫌。为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推动可持续标准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李杨 《资源科学》2019,41(7):1306-1316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与政府环境政策相比,市场力量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本文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世界领先、政府环境政策实施较早以及能源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欧盟为研究对象,结合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面板回归方法研究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对欧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影响。研究发现:①政府环境政策和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为正向,即两者能有效诱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②政府环境政策和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门槛效应。随着政府环境政策强度加大,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逐渐递减,即环境政策对创新的诱发作用是有限的。随着能源市场竞争程度加深,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增加,即市场竞争对创新的诱发作用是有效且持续的。③通过将各成员国现状与门槛值进行比较,发现欧盟现阶段环境政策强度处于过高的门槛区间,市场竞争强度处于较为合适的门槛区间。④进一步研究更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发现不同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实现能源转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全国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机制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保护环境、建立生态企业以求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及企业必须考虑的关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虽有相关法规出台,但企业对政府号召的响应及这些法规政策的颁布带来的环境保护成果却很不明朗。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环境会计的政府导向以及企业对其的响应、实践等带来的环境保护的积极成果,为我国建立战略性环境会计体系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保护环境、建立生态企业以求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及企业必须考虑的关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虽有相关法规出台,但企业对政府号召的响应及这些法规政策的颁布带来的环境保护成果却很不明朗。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环境会计的政府导向以及企业对其的响应、实践等带来的环境保护的积极成果,为我国建立战略性环境会计体系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在我国突发性污染事故频繁的严峻形势下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外环境责任保险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有关立法,采取自愿投保与强制投保并重原则,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适当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完善配套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中平  舒辉 《科技广场》2012,(4):126-130
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铀矿地质勘探遗留设施特点,从辐射影响和非辐射影响两个方面重点分析和评价了其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危害,并根据铀矿地质勘探遗留设施的源项参数和国家管理限值,提出了具体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邸玉娜 《资源科学》2016,38(12):2307-2315
欧盟碳泄漏的量化研究是全球减排责任分配的依据,是欧盟征收碳关税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实践自主贡献的重要指引。文中基于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5-2011年欧盟对中国碳泄漏的产业分布、总体规模;欧盟对世界主要国家碳泄漏流向以及中国各产业对欧盟碳泄漏的敏感程度。测度结果表明,欧盟对中国碳泄漏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其中60%以上的碳泄漏分布在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其他非金属矿物、水路运输、化学制品及航空运输等5个产业。从世界13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看,欧盟对中国的碳泄漏量占其对世界碳泄漏总量的比重下降最快:从1995年的20.12%下降到2011年的7.41%,排名从第2位下降到第6位。虽然碳泄漏率即敏感性显著下降,但中国依然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碳泄漏规模和贸易规模较大,若欧盟以碳泄漏为由征收碳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面对欧盟碳关税的压力和中国自主贡献的目标,既要针对碳泄漏的敏感性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也应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气候谈判,强调碳排放消费国的责任和义务,为发展转型争取技术和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