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在理论上界定和理解技术的本质含义,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传统中学者们的技术观进行梳理和对照,以期对我们今天理解和把握技术的实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之上,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观。这种观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一是矛盾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机整合;其二是价值论;按照价值选择中统一性与偏移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以科学主义教育为在点,实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3.
简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将科学人文主义视为中国未来教育走向的观点,文章从哲学、教育现实等角度加以批判,以肯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地位。同时分析了人文主义对我国教育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哲学对当代哲学、科学思维和人文思想在两大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首开先河并已臻成熟的抽象思辨逻辑思维和推理形式及其内在奇异的动力因素;其次是充满人道精神的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充分发掘古希腊哲学在这两大精神领域的基质并与我们中国哲学相比照应该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鸿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加之排斥科学技术,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但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6.
阿什比的技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通过对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融入人文精神来缓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性造成的扭曲,以培养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人.其本质在于对科学技术"完整性"的理解,提出把人文精神融入科学教育的"核心辐射"课程模式,主张以学生主修专业为核心向外辐射,开设与此"紧密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合理批判,吸引着众多学人的目光,成为哲学领域里一株耀眼的奇葩,尤其是其对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生命运、人文世界的高度关注,对人文主义大旗的高扬,襄助着当今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语文课程引进这一哲学流派后,语文课程领域返魅了,重新燃起人文主义的熊熊火焰。  相似文献   

8.
"人文主义"(或日"人文精神""人文性"),大概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关键词.然而,众多有关"人文主义"的解释,似乎与真正的"人文主义"产生了一个偏离角,似乎大都忽略了人文主义必不可少的另一面--科学精神.在当今众多有关"人文主义"的解释中,笔者认为周国平先生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在西文中,‘人文主义'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学重视叙述人,强调道德评价,认为历史最大的功用在于维护“道”。根基于传统哲学和人性论,传统史学的本质是人文主义精神。首要的就是必须继承和坚持传统史学的人文主义灵魂。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文主义以维护人的自主和尊严为中心展开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也渗透到成人教育领域,形成了现代人文主义成人教育哲学。现代人文主义成人教育哲学对成人教育基本规律的揭示,有力地推动了成人学习圈的发展,并对学习圈建设的规划和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基于对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分析,来揭示成人学习圈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广为关注的论题。学者们对于人文精神存在三类不同理解方式:或者从西方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来界定它的内涵;或者把人文精神归结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或者立足于人类来理解。文章认为,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应当以中文语境的意义为基础,综合把握西方文化中的基本观点,立足于个人与人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开篇借用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从文明比较的角度论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指出成功复兴尚需发扬崇尚精神的传统。主体部分,首先借用文化哲学分析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独特理解,接着联系轴心时代人类取得的精神成就论证对道德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最后以冯友兰和王国维各自的“境界说”演绎重视精神境界的传统。最后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画中有众多赋有民族特色的范畴,要学习,就应抓重点、抓线索.作者认为"形"与"神"这一对范畴,在传统中国画诸范畴中既是重点,又是线索.首先,文章考察了"形"与"神"的确切涵义;然后,阐明它是传统国画诸范畴中的重点;最后,阐明了它是把握其它范畴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4.
小说诗化不仅有小说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原因,而且和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密切相关。本文以诗化小说为例,从哲学意识、美学观念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诗化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小说诗化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反思当代法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借鉴蓝本,透视当代中国法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探寻法治缺失人文精神的表征,并以此为法治改革的视域,以期弘扬21世纪法治人文精神的本有属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以人文精神为中心 ,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育人功能 ,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对青年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 ,认识自己 ,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7.
目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对于它们的内涵基本达成共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哲学教育的规范化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规范化建设的欠缺,是制约我国哲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哲学教育的规范化”主要指哲学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与系统化,它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矛盾,相反构成了后者的根本途径和重大前提。哲学教育的规范化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化的要求,而是包含着实质性内容的对学生“哲学精神”的熏陶和培育。根据上述理解,本文从基本原则、哲学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对“哲学教育规范化建设”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9.
缩短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重振中国的大学精神是我国教育界一直争论和关注的问题。中西不同的传统塑造了中西不同的大学精神,中国大学精神的重振不应像历史上那样在激烈地反传统的过程中实现,也不能完全移植西方传统,中国的大学精神要在中国的强国家传统和西方的自由传统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力求西方传统与中国传统的汇通,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的某种“创造性转化”,以顺利渡过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尽快重振中国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人文精神较难形成的原因探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大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难点就在于实现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高校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悟和践履,人文教育方法难以体现人文的方法特征,人文教育难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难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