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文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 ,莎剧充分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 :人性的多层面展开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审视。通过揭示这种心灵状态 ,他不仅将文艺复兴的文艺推向高潮 ,而且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人乃至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为后人提供了可以深入评说的诸多命题  相似文献   

2.
马彩霞 《现代语文》2007,(10):95-96
康德在《判断力批评》中,把人的心灵分为知、情、意三部分。人必须通过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性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西方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艺复兴的大背景下,莎剧充分发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人性的多层面展开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审视。通过揭示这种心灵状态,他不仅将艺复兴的艺推向高潮,而且敏税地捕捉到了近代人乃至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为后人提供了可以深入评说的诸多命题。  相似文献   

4.
白辛 《成才之路》2011,(8):3-I0001
人生如水,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人生有固态、液态、气态。 水的三种状态是自然温度决定的,人生三种状态是自己心灵温度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对生活的温度在0℃以下,他的人生状态就是冰,整个人生世界就只有自己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如果一个人对生活的温度是常态的,他的人生状态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能奔流进大河、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持久的艺术享受.小说不仅描写了令人肝肠寸断的异性爱恋,也包括主人公贾宝玉等人的同性之爱,揭示了明清时代独特的社会风气,展现了贾宝玉在特殊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清晰地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种新的“自由状态”:以松散、自由的叙述方式,随意流动的结构,建构自由状态的小说文本,创建心灵更为自由的艺术空间;以雅与俗结合的自由状态,反映20世纪末人们的生存现状,由此,如何摆脱“物”的桎梏,重返精神家园,成为“自由状态”小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7.
做阳光老师     
管文锦 《辽宁教育》2009,(12):15-16
教育是人格对人格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化。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感染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甚至可能给他们一生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8.
心灵奇旅     
一个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为了梦想不斯求索甚至不惜放弃一切的人,有一天突然横遭不测,进入了濒死状态,他在经历了一番奇遇后,人生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心灵奇旅》,一部和你探讨哲学与科学双重谜题的有趣的动画电影。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喜欢“仪式”这个词。生命,是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自由对人们说来,是一个崇高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存状态。作为政治理想的自由主要指人的自主、自立、摆脱强制;作为人生境界的自由则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一种精神世界的自足与超脱:而作为生存状态的自由,是指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前提下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作为政治理想的自由值得献身,作为人生境界的自由令人神往,今天的人们更在意作为现实生存状态的自由的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也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而选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解他们的需要和追求,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和谐状态。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各种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爱去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灵,是教育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的“三然”状态,即实然状态、必然状态、应然状态。实然即“事实如此”,它是指实际地进人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必然即“为何如此”,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应然,即“应当如此”,是指人对世界的要求,是教育研究的落脚点。进行教育研究,就要了解实然状态,把握必然状态,推导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3.
死亡意识是从生命出发对死亡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存的焦虑。心灵敏感的作家总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林白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表现为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状态。肉体死亡使个人得到解脱或通过死亡追求爱情的永恒。追求物欲是人反抗死亡恐惧的手段,但过分追求物欲则使人的精神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本能转向内部攻击自身会导致自我毁灭,死亡本能转向外部表现为破坏作用,即对外界及他人的破坏或攻击。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这扇天窗,才能让智慧的阳光撒满心田。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其目标、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剌激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与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每个人本身的能量受到了挑战。人的能量分两种.身体能量和精神能量?身体过于疲惫,总处于亚健康状态.易使精神方面的能量也很快下降。一句话.纷繁红尘间.想要聚集起超强的抵御外界压力的正能量.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在尽量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如何让心灵最大限度地获取正能量.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于心灵来说.它不仅会吸收正面的.向上的力量.而且也会吸收负面的.消极的能量。积极向上的人.懂得悉心呵护心炅,会有意识地让心灵吸收正能量.进而有效调节自己的能量场.过滤出去负面能量。  相似文献   

16.
同义词辨析     
1.lonely与alone lonely表示主观状态的“孤单的”,“寂寞的”,既可作表语,也可作定语。指人时通常表示没有同伴,强调心灵上的寂寞;指地点时着重于“偏僻的”、“荒凉的”之意。例如: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心灵理论,偏重于“天”而不注重“人”,比较缺乏“人”的欢乐色彩;儒家的心灵状态,偏重于人为的“人”而不注重天然的“人”,所以缺乏发自天性的欢乐色彩。陶渊明注重天然的人的生活,所以能够跳出两种思想的局限,让心灵呈现出最佳的和乐状态。  相似文献   

18.
都说做幼儿教师很累很累,在笔者看来,除了被工作事务牵累外,更多的在于教师们的心灵沉重,患得患失,“心累”甚于“身累”。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体会到正确对待他人的言论、评价,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心灵自由、快乐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陈国强 《早期教育》2008,(12):39-40
看由佳老师执教《捏面人》是一种艺术享受,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充分表现了寓教于自然状态的师幼互动,流畅、生动、稚趣,既“接受挑战”,又“体验乐趣”。正如冯晓霞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智慧的对话、生命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暧昧与审美     
"暧昧"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心理状态,有着广泛的心理学意义。"暧昧"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中,是一种本质本相的存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揭示了"暧昧"同样的哲学意义。正是微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含混暧昧的心灵状态与心灵交感,成就了佛法大意的传承与光大,同时,也成为心灵会通、审美感悟与艺术创造的至境。"暧昧"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表达或表现手法,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运用广泛,创造出诸多体现着认知深度与审美睿智的艺术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