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回到常识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的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不懂得人,就不懂得教育。有什么样的人性智慧,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智慧,反之亦然。教育透,则人生透。人生不透,教育也难免隔靴搔痒。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体悟生命的过程,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的勘探。1、人始终是未完成的每个人都有其命定的独特,每个人的独特都是平等的。教育,就是在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所有的"成"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以往的自己;但相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各种可能性总是在前方默然守候。谁未成的可能性越多,获得未来世界就越广阔越丰富,前途就越远大。2、人只能自己去活着  相似文献   

3.
回到常识     
关于语文,有许多令人看不清的谜团: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却又是最为人轻视的学科;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似乎教与不教效果都差不多,你花的工夫通常与最后的效果不成正比;对学生而言,老老实实地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考试时未必能得高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语文课可上可不上,因为语文成绩早在许多年前就停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其目标到底是什么?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到底要为受教育者带来什么?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呈现出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曰有效教学,或曰高效教学,或曰发挥学生主体,等等。然而,冷静下来面对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说,或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语)。回到"常识"去审视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学会坚守,不被眼前的许多"繁华"所迷乱,带领学生正常出发并顺利达到终点。所谓"常识",是指人们应该且必须了解的知识,也是普通知识。生物学教学常识,我以为应该是对生物学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等的最基本回答。"教什么"回答的是教学的内容,"怎么教"回答的是教学的策  相似文献   

5.
周国平 《学习之友》2011,(11):53-54
何为教育?教育何为?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把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  相似文献   

6.
7.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话题混乱,源自缺乏常识《上海教育》:还记得前几年您与王策三教授有关教育的争论,在教育界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几年基础教育话题的争论与批判愈加热闹。但我有一个感觉,教育专家声音小了,外边的人声音和意见都大了?钟启泉: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话题很多,相关舆论很多,媒体对同一件事情可以反复炒作几年,把教育当成新闻,有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还没有普及基本的教育常识,没把教育当成专业,以为人人都可以是专家。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是一些常识,但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恰恰是严重地违背常识,所以我提出的口号是,教育回归人性,回到常识。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人有生物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针对人的精神禀赋,让它们发展得更  相似文献   

11.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14,(12):12-15
教育话题混乱,源自缺乏常识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话题很多,相关舆论很多,媒体对同一件事情可以反复炒作几年,把教育当成新闻,有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还没有普及基本的教育常识,没把教育当成专业,以为人人都可以是专家。  相似文献   

12.
当下“传统文化热”的研究.应当更多地从实证、经验和常识出发,从社会现实中认识问题和探寻原团,套用一句顾准的话,应当从理性主义回到经验主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主要由民间力量和自由知识分子推动的新一轮“传统文化热”,与1980年代学术界的文化热很不相同,无论各地开展的少儿诵读经典活动,北京的一耽学堂以及一些民办学校、农村新兴私塾等,都致力于行动和实践,探索在当前环境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之路。比较而言,媒体上学者对读经的论辩仍胶着于义理、概念,陈义极高,立论极深,却显现出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和疏离。  相似文献   

14.
15.
杨东平 《师道》2007,(2):16-16
青少年一代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正在迅速丧失。当下所谓受过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拥护还是反对读经,基本已无国学素养可言,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尊重的情感和希翼了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正>这个时代,并不缺乏理念,不缺乏"标新立异",不缺乏"特立独行",也不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那么,我们的学校管理究竞缺什么呢?我们需要坚守的又是什么呢?我想借用"场"和"在场"来阐述。什么是"场"?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一种特殊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着。"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而"在场"是一个哲学概念。对于"在场"这个词,  相似文献   

17.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时新的出版物乃至电子读物、视频充斥书店和网络的时代,经典教育似乎意味着“不识时务”。熟读《西游记》不如脱口而出《大话西游》的台词显得时尚,《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对《哈利波特》来说显然out,于丹《论语心得》的普及取代了对《论语》本身的阅读……的确,经典总是和“过时”相联,它总是在物理时间的“过去”领受着自己的灯火阑珊。《理想国》倡议的等级秩序与现代大众的平等诉求完全不是一个理想;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早已被“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经济动物”所取代,不仅如此,现代人还相信人是天生的各种动物;莎士比亚笔下形象猥琐、贪婪悭吝的高利贷者早已华丽转身为令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康德的道德律令充满着18世纪的陈腐气息,卢梭的《论科学艺术是否有伤风化》在N次科技革命后一看标题就荒唐得令人捧腹,而作为古代中国人金科玉律的孔孟之道更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和君主专制的帮凶……  相似文献   

19.
正在各种时新的出版物乃至电子读物、视频充斥书店和网络的时代,经典教育似乎意味着"不识时务"。熟读《西游记》不如脱口而出《大话西游》的台词显得时尚,《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对《哈利波特》来说显然out,于丹《论语心得》的普及取代了对《论语》本身的阅读……的确,经典总是和"过时"相联,它总是在物理时间的"过去"领受着自己的灯火阑珊。《理  相似文献   

20.
布达拉宫与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一模一样,横卧在喧嚣尘世中散发出神秘与悠远的气息。宫殿建在一座小山上,使得这个城市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都可以掠见宫殿的一个屋顶。宫殿前为开阔宏伟的布达拉宫广场,广场上人来人往,其中多转经筒之人,他们手中执一铜制经筒顺时针转动,有的经筒上挂有小铜铃,转之清脆有声,显出一派超尘脱俗之意境。早上将要登上布达拉宫时,一阵不期而至的小雨飘落,天空阴霾之下的布达拉宫,比起时常映衬在蓝天白云来,更有一种沧桑的情怀挥之不去。我们就怀着这样的感觉踏上布达拉宫高高的台阶。布达拉宫的红墙此刻就在身旁,那种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