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泽东关于改造农民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的指针。马克思主义的农民改造理论、中国传统农民文化、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积淀与思想启蒙,形成了毛泽东的农民改造思想,这一思想对推进当前的农民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党在这个时期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追溯这条道路的思想渊源,是党在三大前后开始把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用来指导中国进行土地革命,这也是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思想形成的时期。我们党就是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在土地革命中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毛泽东“农民革命动力论”及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农民观,是其一系列独创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农民革命动力论”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同时,毛泽东也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历史局限,从思想教育和走集体化道路两方面对农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由于这改造缺乏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之相适应,没能从根本上铲除产生农民消极的阶级特征的物质基础,因而其实际效果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后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结合秋收起义的军事斗争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一套改造旧式农民武装、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方法,即通过树立民主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灌输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念、加强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纪律性、培育军事共产主义作风启迪广大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道德觉悟,实现旧式农民武装向新型马克思主义人民革命军队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5.
论毛泽东的农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托广阔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对毛泽东的农民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文章认为:在毛泽东的农民思想中,其动力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教育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程度的创新,而改造论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沿袭与继承。因此,毛泽东的农民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但在整体上没有达到更高层水平。笔者通过毛泽东的农民思想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实践运作的分析得出结论:毛泽东的农民思想是一个双面复合结构体——一方面富于独创性,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充满保守性,随心所欲。为此,我们应当把毛泽东的农民思想作为一面镜子,自己反省自己。  相似文献   

6.
农民教育要成为农民的教育,需以农民为主体。依据我国"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和"中国未来农业将以小规模农业为主"的实际,中国的农民在本质上还是"小农"。将"小农理论"与教育培训理论相结合,建构一种小农教育理论就成为可能,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认识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说明。而且对于农民问题的核心——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说明。但是客观地讲。毛泽东的认识也有一些历史的局限性:其认识基本上还处在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本身还略有偏差。从认识论角度讲,农民运动的实践状况、党内外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程度、毛泽东个人的主观条件的优缺点等是影响和制约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充分分析并肯定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在旧中国,由于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沉重剥削和压迫下,农民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因此,重视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既是保障农民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综论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在深刻认识中国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和阶级弱点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毛泽东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研究和发展农民教育,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农民教育的出发点、战略地位、战略指导方针、内容形式方法的选择依据、实施力量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了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对党的主观世界的全面改造,从立场到世界观,从人生观到道德观,从思想作风到工作作风,从认识能力到实践能力,对党的主体性改造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粮食问题在科技进步和制度变革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瓶颈。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的粮食市场应该市场化,并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但粮食问题在特定条件下会成为战略问题,这与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和与西方国家经济的融合,这一问题成为战略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更应该是一个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从探索民生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 引发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和重视。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五四”运动后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逐渐发生变化, 利民、为民、重民的思想观念促使他转而认识到, 只有发动、组织和依靠农民力量解决农民自己的问题, 才能最终解决民生问题, 取得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可分为萌发期、形成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其结构体系由规定教育价值取向部分、分析教育现状部分、确定教育目的部分和指示实现其目的的手段部分组成,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积极主张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此曾做过大量的论述。但是,他的这种思想还没有上升为全面对外开放的思想,衡量他是否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思想,应注重几个方面的条件。虽然毛泽东一直积极主张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但受国内、国际、实践的局限性和毛泽东本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他最终未能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者与最初实践者。1949-1957年初毛泽东在固权安邦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理论原则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成功经验及其实践,对我们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为此,要适当降低中小城镇的设市标准,要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要形成合理的小城镇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和现状分析,罗列了一系列由于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中国今天“三农”问题趋于严重的事态,是公共政策制定功能的“紊乱”、法律意识淡薄的体现,也是个人意志或集团意志的体现。这可以说已经动摇着我们的执政“根基”①。针对问题的“症结”笔者提出了公共政策选择与“三农”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状况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而成立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它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其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应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则。  相似文献   

20.
论“三农”问题形成的政策和体制性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约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建国以来所实行的城乡分治政策和体制。我国农村改革忽视了对传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冲击,市场对农村资源不能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农民的非国民待遇。造成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不到落实和尊重,农民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以及与基层政府的利益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农村的民主机制不能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