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人文主义“仁学”的三个支撑点”──兼评胡国亨先生的“大孔子学说”钱耕森一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孔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人文主义者,他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他的“仁学”思想,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今仍有着重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浅论孔子“仁”的思想孔凡玉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给我们民族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漫长的封建时代,孔子曾被尊称为“圣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他的地位与封建帝王相比,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仁”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仁”的本质内涵,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他尊称为“圣人”。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光辉价值。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相似文献   

6.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不光从仁政的含义中透视“民本思想”,而且还从“人性善”的理论高度解决了“民本思想”的逻辑前提,并提出了“保民”与“尊民”的仁政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自云“述而不作”,然而,其核心思想并非通过“述”的方式而建构,这与后世依经立义的话语建构方式迥异。《论语》载录孔子论及六经的言论很少,孔子的核心思想不是从经典解释中得来,其学说的建构,是在面对现实政治、社会、自我等人生诸多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是从其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得来,在与弟子的交谈中显现,经弟子的记录与编纂而得以确立,具有脱离经典、独立思考、自建法言的特征。《论语》中的孔子是思想型的宗师,而非知识型的学者。孔子从自我认知、自我期许走向普适性的理想人格追求,其“仁”与“知”互补的人格构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以贯之的方法是以“观”为基础的“思”。孔子“语”的特质是思想,是问题指向,“语录”具有思想建构的功能。纂辑语录是儒家思想建构及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两个主要问题: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性”的意义。从哲学、逻辑、语言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对历史上种种学说进行了分析清理,认为戴震论“性”最为切近事实,即孔子、孟子、荀子之“性”当所指相同,均指“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弄明白这个问题对于正解理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有重要意义。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命题的诠释。1.“上知”“下愚”的语言学解释:“上知”“下愚”是两个动宾结构,意谓“崇尚聪智”“轻视愚昧”。2.“上知”“下愚”在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中有“知”的因素;孔子“重脑轻体”的思想体现了“上知下愚”的精神;孔子“倡导求知、推崇学习”的主张中有“上知下愚”倾向。3.“上知”“下愚”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共同习尚。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货殖思想,是其“义、利”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商业行为并非一概反对,他肯定“守道致富”的方向,并提出了对待商业活动的一些基本原则,指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投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老子同孔子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明星。老子学说思想的核心是“道”。在目前国内外研究道教热中,对道教祖师老子认识上的分岐,集中在于他的“道”如何理解。道本来是人走的道,经过引申而具有规律的意义。如“天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讲是天象运行的规律;“人道”,则包括了人生吉凶祸福的规律的意义。道含有规律、规则的意义,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传统的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不仅对孔子的仁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且试图把知识学习从形而上的道德说倡引入形而下的生产实践过程,却因此而被孔子斥为“小人”,成为后世儒生价选择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文化雷池,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 樊迟为何要“学稼”?这首先与孔子儒家思想的社会化命运有关。 我们知道,孔子在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思想的“游学”生涯中,虽干七十二君,礼遇颇隆,但基本上是到处碰壁,一无所成这一事实,不仅给孔子个人在精神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追随于孔子左右的儒家文化群体以思想上的强烈触动。对于孔子思想的社会命运,在孔子的学生中只有颜回与其有共同的思想体认,他们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思想的碰壁遭遇是天命使然,但作为“君子”,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对原有的思想价值的追求与执着,而应该“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过,孔颜的这种悲剧观照并不能扭转儒家思想的社会命运,因而,对儒家思想的社会化问题的思考就不能不成为早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关注。早在孔子奔波于陈、卫之时,子路就曾发出了“君子亦有穷乎?!”的不满声,子路甚至还认为孔子的“正名”学说十分地迂腐,不切实际。随着孔子社会命运的深化,对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曾经是孔子毕生的理想,孔子建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最终是以“和”为追求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今天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追求,而孔子的“和”思想又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学说和思想体系的核心,正确评价和阐述孔子的“仁学”思想,确认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恢复孔子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科学地研究和评价孔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游历讲学。先到齐国,其时,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荀子在其中“最为老师”并三次任学宫祭酒。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孟子以后最大的儒者,同时批判地吸取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成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批判地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学说,特别是“齐之以礼”的思想,建立起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著有《荀子》一书。为了实现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荀子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修养等一系列问题。首先,…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19.
谈孔子“人人为师”及“教学相长”思想邹月芝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他的“人人为师”和“教学相长”思想.对于融洽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精神,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操.达到成人教育教学相长之目的,都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问”。教育者,授业传道解惑离不开“问”;受教育者,求学获知进益更离不开“问”。“问之道,尤重于学也。”①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认识到“问”是重要的。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划时代的重“问”者,可以说:重“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孔子成功的一个基因。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这是孔子重“问”的指导思想。他正是用这个思想指导自己的“问”的行为,谦恭地、不倦地向周围的人请问求教,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一步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