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婉蕴藉、章法巧妙和清词丽句是施闰章诗歌最为突出的特色。深婉蕴藉直接继承自“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歌传统。施闰章诗歌的章法极为巧妙,五言律诗从容完备,段落划分清晰,布局有序,各有巧妙之处。乐府诗更是别开生面,曲折动人,体现出了诗人的匠心独具。清词丽句则不局限在“清新华丽”这一含义上,而是以“清”为主,“清”,首先表现为清真之意,同时也有清新之味,此外还带有些清寒之气。而“丽”也不是栋丽绮靡,而是淡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染和勾勒。因为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时人也将这种诗歌风格称之为“宣城体”。  相似文献   

2.
高启提出了诗歌的三要素:格,意,趣。在这一主张的指导下,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沉郁走向了奇丽。在体裁方面更多的是对前人的继承,在语言方面从清新自然走向对冷色字调的偏爱。诗中饱含真情,从直露走向了含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建安文学”与曾操诗歌的思想及艺术特色,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建安文学”及曹操诗歌繁荣发展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4.
吴琼 《考试周刊》2011,(58):23-24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不仅带领人们找寻自由的天堂,在思想上更有如一阵清远的春风吹进陈腐的中国大地.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此时诗歌翻译的风潮空前袭来——西方崭新思想的进入,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文学创作者不断追求书写内容的重构更让这股风潮如洪水之势。  相似文献   

5.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台湾全岛出现的中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三大诗社”的具体活动构成了其主体,“四次论争”深化了其进程,大批优秀的现代派诗人诗作的出现显示了其实绩。它对中外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学样式,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站在历史的角度,宏观透视唐代诗歌的各种传播方式,展示唐诗产生的特定的文化土壤,便于全面地、宏观地、立体地把握唐代诗歌,展现唐诗形成过程中的绚丽画卷.  相似文献   

7.
论"白俗"     
本文从白居易诗歌的创作实际出发,对苏轼“白俗”的评价予以辩证,具体阐明白诗的通俗之得和庸俗之失。白诗的通俗主要表现为于平易中见精纯,意到笔随,不事雕琢,浅近易懂,明朗自然;于浅切中见流丽,感时深切,状物贴切,诉情亲切,待人恳切。白诗的庸俗则表现为有些诗在内容上的低级趣味,或流连光景,或自诩显赫,或矜奇玄博,或为文造情;在形式上的浮浅直露,显得老套,爱说教,概念化,公式化。  相似文献   

8.
与学界通常认为的明清两代诗歌思想截然有别的认识相反,本以为,明清两代诗歌思想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批判承联系,表现为一个否定定的完整的逻辑上升历程。按这一认识,本力求清晰地描述明清易代之际诗歌思想的诗特色。  相似文献   

9.
金松岑是近代颇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反映了国内外半个世纪的历史面貌,记录重大事件和人物,历史上发生过的实事,官府的敲诈和百姓的涂炭,以诗证史,以史补诗,具有鲜明的“诗史”特征。当然,诗歌毕竟不同于历史,“诗史”的深层含义应为“史外传心之史”,他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11.
独孤及是盛唐到中唐转折之际著名的文学家,现存诗歌87首。其诗歌创作表现出"沉雄劲健"的艺术特征,所谓"沉",是指其作品内容的质实和理性,所谓"雄",是指其作品以阳刚为美的风格取向。独孤及深厚的儒学修养使其诗歌具有质实和理性的特点,而诗歌的雄健阳刚之美则是盛唐时期雄奇阔大的时代精神与北方民族刚健质朴的地域文化内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从“归来”诗歌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忧患使命意识与人道意识三个方面剖析其化意蕴,并把这些意识结构放在中国传统化与学的座标轴上予以考察,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传统化理念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张晓清 《考试周刊》2011,(36):39-39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建安学”在中国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曾受到许多艺批评家的推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曹氏父子,在诗歌创作方面虽然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由于受各自不同政治生活的影响,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杜甫这三首咏鹘诗,分别吟咏了义鹘、画鹘、病鹘,立意与表现手法迥然不同,这体现了杜甫诗歌艺术的独创性;而每首又都有不同的、但都是极共深刻而贴切的寄托,从中可以使我们看到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诗歌进一步走向世俗化。这不但表现在诗歌写作题材上的世俗化,更体现在创作主体和创作意识的世俗化。新世纪诗歌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是诗歌拥有更多阅读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学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但是不管如何世俗化,诗歌毕竟是有独特文体优势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的诗性不应该摒弃,否则将会滑向低俗甚至恶俗的泥淖。  相似文献   

18.
第三代诗歌解构了此前的新诗中建构的抒情主人公,将审美想象还原为庸常的现实本色。他们探索用叙述代替抒情和以文为诗的文体实验,显示了新的诗歌表达的可能。这其中,瑕瑜并存。同时使诗与文的界限更加模糊。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诗人对诗的本体意识自觉的觉醒,对诗的词语表达可能性的空前关注以及旺盛的实验欲望,在中国诗歌运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但诗人在抗拒、消解传统道德文化,充满政治意味的解构方法。不仅没能使“新生代”诗人取得辉煌“创作成就”,反而在语言表达世界模糊以后,寄寓审美情感的载体产生消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