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贵州佯僙人虽然被划为毛南族,但他们始终自称佯僙人,与广西毛南族的历史记忆和独特文化有一定差异。针对学术界对贵州佯僙人族群认同研究的空白,本文试从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对佯僙人的族群认同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1990年7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的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关于贵州毛族(佯僙人)的族源有土著说、外来说及相关的不同观点.对毛南族族源问题,应当依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调查进行深入探析,方能作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贵州的"佯僙人",经调查、识别后认定为毛南族。有史籍称"佯僙人"是"盘瓠后裔"。在田野调查中未见贵州毛南族有"盘瓠信仰"的遗存,但却存在"嗜食狗肉"的食俗。这其中关系很有探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贵州毛南族,史称佯僙人,于1990年7月27日正式确定为毛南族。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和贵州平塘地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毛南族总人口为101192人,其中以平塘县为多,占总人口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1990年被正式认定为“毛南族”的贵州南部佯僙人的族群认同进行了考察。认为,一方面佯僙人族际交流与互动的日益频繁,其显性的文化特征、族群符号在不断消逝;另一方面“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佯僙人认同的冲击,致使族群认同功利性取向不断增加,佯僙人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他们强调隐性的族群符号,即族群的心理边界在族群认同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强化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6.
1990年7月,经十多年的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仔细识别,"佯僙人"被认定为毛南族。贵州毛南族和布依族长期和谐共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既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又和布依族有相似之处。这种民族间的区别与交融既有历史原因,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多重压力下,贵州佯僙人面临着文化变迁的危机,目前学术界没有对佯僙人文化变迁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贵州佯僙人文化,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分析佯僙人文化变迁中的选择性重构,讨论原因并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贵州南部"佯僙人"为个案,从"过度仪式"的三个阶段出发,认为"佯僙人"的丧葬仪式不仅反映出"佯僙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同时还具有生者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争荣显贵、再构家族关系、整合村寨资源,稳固姻亲关系,增强族群认同,以及教化后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贵州毛南语(佯僙话)的量词有比较稳定的"量名"结构和语序,对句法有较强的制约性;佯僙话量词的产生受其自身语言特点的影响,是自足的。  相似文献   

10.
"佯僙人"是自元明以降广泛分布于红水河上游地区的一个世居少数族群。以收集到的清代晚期有关"佯僙人"的社会经济契约文书为材料来源,以石其斋家藏契约文书为分析个案,以历史人类学相关理论为学理分析基础,对该流域族群这一时期的经济生活与乡村社会的诸多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阐释。深入对这一领域的探讨,有助于在清代晚期咸同兵燹以后,深化对地处帝国内部边陲的苗疆腹地村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整体性认知。  相似文献   

11.
樊敏的《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及其发展研究》,分门别类地深入论述了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并对其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具体论述,是一部颇有社会意义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是贵州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其语言语音声母较为复杂,有70个辅音,分为四类:单纯声母,前腭化声母,唇化声母,复辅音声母。其特点是:塞音声母清浊对立;鼻音声母包括单纯鼻音和前带紧喉成分的鼻音;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声母有送气;有一整套前腭化声母和唇化声母;有复辅音声母[pr];有舌尖颤音[r],但和舌尖后浊擦音[]属同一音位,且与双唇半元音声母[w]对立。  相似文献   

13.
红河州傣族与壮侗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难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同源于古代"百越"族群。文章着重阐述了红河傣族的历史源流、族称族源、流迁现象及其当今人口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4.
民族服饰,特别是妇女的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有关贵州毛南族的著述中,对妇女服饰的记述语焉不详。广泛钩沉历史文献,深入进行田野调查,梳理贵州毛南族妇女服饰的流变过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毛南族传统民族服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从贵州毛南族地区农户家中发现了一批手抄的民国时期的"文书",其中有几份民国时期的"诉讼文书",经初步整理后发现,这些"诉讼文书"对了解、研究贵州毛南族的社会、经济、人际关系及法制状况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贵州省布依族人口的5对遗传性状的进行调查,计算出每对性状的出现率、除交叉臂外的基因频率,分析这些性状在性别间的差异,并与此前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得出:惯用手在男女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卷舌、上眼睑皱褶、环食指长、交叉臂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贵州平塘布依族比较,卷舌存在极显著差异(u=4.3704);环食指长(u=0.2213)无显著差异;上眼睑皱褶显性与贵州南部布依族(u=0.2861)比较无显著差异,与贵州侗族(u=4.0956)、湖南侗族(u=4.622)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贵州布依族的遗传性状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程度的异同,与共同起源的侗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全面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文献研究,对贵州毛南族聚居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叙述,为贵州毛南族研究提供一份聚居区生态环境资料.  相似文献   

18.
毛南族传统丧葬仪式十分隆重,其丧葬习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间艺术和工艺、体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同一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决定了不同的服饰特色。通过实地考察贵州黔东南短裙苗支系的服饰,从短裙苗支系服装的样式、结构、穿着方式以及特有的织锦艺术等方面,研究分析了这个传说中的"天下第一短裙苗"服饰的起源和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