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知识经济”一词,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一场扑面而来、不可阻挡的浪潮,是人类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后出现的一种更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美国经济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近来表现出了“高增长、低通涨、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 知识经济及特点 什么是知识经济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2.
束漫  伍玉伟 《情报杂志》1999,18(4):22-23
1 引言 如今,“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革命”这些词语被广泛使用,人们热切地讨论着全球性热点问题——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应用以及21世纪的未来时代——信息时代。由于发达国家,尤其美国在信息化方面已先行了一大步,使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的巨大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出现了“信息社会”一词,并且很快被大众接受。在我国,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和界定十分模糊。  相似文献   

3.
社科文摘     
“中华民族”称谓始于梁启超“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一文中,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  相似文献   

4.
张成立  周金焕 《现代情报》2003,23(11):207-20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39条首次规定了“未公开信息”的保护,而没有使用各国普遍接受的“商业秘密”一词。原因何在?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未公开信息”就是“商业秘密”。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二者在内涵、外延、特征、构成要件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未公开信息”的范围远远大于“商业秘密”。可以包括诸多的“准商业秘密”。TRIPS协议第39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扩大商业秘密保护范围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与冯彬彬合作撰文,呼吁建设学会的“团体文化”,以炼铸凝聚会员的学会之魂。今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有一个紧要的任务摆在学会面前,这就是建设学会自己的“团体经济”。“团体经济”一词我是从邢天寿在《学会“三抓”不动摇》(《科协论坛》1993年第9期)一文中见到的。他指出:“团体经济  相似文献   

6.
一 1961年,约翰·穆思在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了《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最早提出了关于合理预期的假设。文章中写道:人们总是竭力按照以往的一切有用的知识来进行价格波动的预测的,这种情况被称做合理预期。七十年代内,小罗伯特·卢卡斯,托玛斯·萨金特、尼尔·华莱士等人对合理预期理论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样,合理预期理论作为西方经济理论最新发展的一个分支,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预期革命”一词,也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苏艳芝 《科教文汇》2007,(8S):131-132
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至今有20多年的历史,发展比较迅速。目前英、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其信息。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是由厦门大学常勋教授在1990年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首次使用的。常勋教授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  相似文献   

8.
“とる”一词,汉字一般书写为“取”,意思颇多,是所含意思最多的动词之一。《広辞苑》(第6版)列出的意思是52个,《国语大辞典》56个,而日本《大辞林》列出的意思最多,为73个。《现代日汉大词典》是49个意思。如果再加上由“とる”所组成的词组、惯用句那就更多了。那么“とる”一词最主要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作者以为应该是“选择”、“挑选”。  相似文献   

9.
冯宪 《科学生活》2023,(12):14-16
<正>《辞海》记载,“得体”一词是由我国春秋时期《礼记·仲尼燕居》一文中“官得其体”这句话演变而来。“官得其体”原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做官(或有学问)的人说话办事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言谈举止要规范、体面”。后人由此引申出“得体”一词,是指人们在言谈举止方面要得当,要恰如其分。在有条件讲究精致化生活的今天,“得体”一词在穿衣打扮上使用的频率也高了起来,这说明着装的“得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逻辑学名师的教育逻辑 在何向东教授的科研与教学履历上,频频出现的两个词是“逻辑”和“素质教育”—— 在课程层面,他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逻辑学》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长期坚持本科教学.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形式逻辑》、《逻辑学》等基础课程,1999年以来,他还兼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重庆片)负责人,推动全校广泛开设素质教育通选课,  相似文献   

11.
琢磨     
“琢磨”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琢、如琢如磨。”诗人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曰:“斧藻至德,琢磨令范。”古人赋予“琢磨”一词多么美好的含义。而把这含义一剖无遗的则是古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识义。”可近些年来,“琢磨”一词的含义却变得由褒而贬,尤其是“琢磨人”三字更耐人琢磨。工作中,谁也不愿意身边有个爱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21世纪经济主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赋  李建民 《软科学》1998,(3):68-69,72
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197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的问题,1982年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信息经济”的概念,1986年英国的福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说...  相似文献   

13.
袁祥坤 《知识窗》2006,(6):12-12
“支那”是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最先是梵语对中国的发音,早期还写成至那、脂那、震旦、真旦、振旦等。从发音上分析,大概与秦(chin)有关。最早用“支那”一词称中国是在空海诗集《性灵集》中,里面有“支那台狱曼殊庐”一句,以后在《今昔物语》中有“支那国”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百科知识》2009,(20):57-57
据现存文献考证,最早以“本草”两字代称药学的,是在西汉晚期。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早在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就有了“本草待诏”的官职。《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曾征召天下通晓天文、历算、方术、本草的教授者来京师。可见,本草学当时已成为一门与方术截然分开的独立学科。“本草”一词出现不多久,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就问世了。  相似文献   

15.
古人理发源远长《诗经》中云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当头发卷散蓬乱之时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可见我国古人早在 2 0 0 0年前就已经注重须发的修剪和梳理了。专职理发师出现于汉代。据《颜氏家训》记载 ,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 ,理发业也已经相当发达了。“理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 :“(桓 )温后诸安 ,值其理发。”朱熹对《诗·周颂·良耘》中的“其比如栉”一句注云 :“栉 ,理发是也。”《唐杜甫在工部诗史遗补》第八卷中记载了杜甫的《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 ,其中也有“耳聋须画字 ,发短不胜…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顺利实施树立了一个典范。如何以此为契机,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让政府信息公开从“范本”走向“常态”,是大地震留给我们的思索之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式和程序、监督保障制度等作了全面的规定,但仍存在立法位阶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与《公务员法》、《保密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不衔接等问题。为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堪称信息时代,情报之争,信息之战,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体育等各个领域风云迭起。探讨情报奥秘,侦察要旨,亦可从兵书中寻根觅源。明代揭暄所著《兵经》一书,三卷100字条,精雕细刻,字字熠熠闪光,素有“纯金颗粒”、“用兵百科”之称。其哲理深邃,内涵丰富,论述精辟的情报理论,在中国古代军事情报思想中,占有一席十分突出的位置,可以说《兵经》是情报工作者一部不可多得的“圣经”。加强《兵经》情报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对于开展军事、政治和经济各领域的情报斗争,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雄”一词天下皆知,其中“英”指杰出的人物,“雄”指杰出的或是强有力的人物,此义由“雄”本义借喻而来。(辞海上海出版社1989年缩印版)另有《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指出:“聪明秀出称英,胆力过人称雄。”因此,“英雄”的结构类型为联合型,且为名 名格式。从“英雄”中的构成要件“雄”来看,古人在造这个词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性别特指意图,即特指男性杰出人物。因为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只有男性才可堪称“英雄”。即便在后来出现女性英豪也多是与男性共用“英雄”一词,只不过在“英雄”前另加“女”或“巾帼”…  相似文献   

19.
“间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附李牧》:“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对此词的解释则首见于《唐律疏议》:“间谓往来,谍谓觇候。”专指战争中秘密侦探敌情人员。历史发展到今天,“间谍”一词内涵早已远远超出了其原始的含义,尤其是当今世界冷战结束后,各国竞相在经济上一展身手,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间谍一词也脱离了其军事意义,转而成为商战天平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20.
李平 《科教文汇》2009,(6):245-245
朱熹的《诗集传》以训释简明而著称,这与朱氏善于运用训诂术语有关。通过集中研究训诂术语“见”在《诗集传》注释中的运用情况,探讨其作用。“见”的使用较好地处理了《诗经》相同词旬等方面的注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